取半島之地,資大唐之良港。
這是李欽載向李治提出的戰略構想,但這種構想是大航海戰略的一種補充或是延伸。
它存在的理由,是因為在此之前,李欽載已提出了大航海構想,在大航海的基礎上,大唐必須取半島之地,才能加速大航海戰略的完成。
說起來有點繞,簡單點說,倭國,百濟,新羅和高句麗,這幾個國家都必須徹底掌控在大唐手里,如同后世美軍的海外軍事基地一樣,完全有存在的理由,不可或缺。
李欽載三言兩語的點撥,李治的腦海里過了一遍當初那幅世界地圖,然后完全明白了李欽載的意思。
李治的眼神漸漸興奮了。
李欽載又一次成功地說服了他。
「所以說,景初覺得滅高句麗后,我大唐王師應再取新羅國」
李欽載笑了笑,道「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新羅國沿海縱有良港,但其實出海口被倭國阻斷,位置并不如倭國東面海口,形如雞肋,取舍皆宜。」
「不過,當高句麗和百濟已滅,倭國已被大唐徹底掌控,偌大的海東半島僅只剩下一個不受大唐掌控的新羅國,而且新羅國暗藏禍心,若不順手將它滅了,很難說將來會給大唐帶來什么麻煩。」
「大唐滅新羅國還有一個好處,新羅若滅,大唐的東面從此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任何異國勢力掣肘,從此大唐的戰略重心往西面轉移,亦不怕后院起火,同時,大唐還能享受東面航海帶來的巨大紅利。」
「陛下,航海的紅利,您是絕對無法想象的,它甚至已無法用具體的數字來形容。」
「反過來說,如果半島這幾個國家不滅,大唐航海探索世界的同時,勢必無法繞過這幾個國家,我們得到的紅利終究不得不與他們共享,原本可得十成的,落到大唐國庫里或許只有五成,甚至更少」
這句話終于成功地引爆了李治的怒火。
「分潤朕的紅利,做夢他們想瞎了心」李治勃然怒道。
說著李治的眼里浮起森森殺意「滅高句麗后,唐軍王師一路南下,必取半島全境,新羅國失臣禮在先,朕伐不臣之國,也算是師出有名,總之,誰敢分潤朕的航海紅利,誰便是朕不共戴天之敵」
李欽載笑了,說到底,終究還是利益動人心,同時,利益也能令人動殺心,大唐天子亦不例外。
今日跟李治把道理掰開了揉碎了說給他聽,李治始終猶豫要不要對新羅動手。
然而將「航海紅利」這份巨大的利益擺在李治面前時,李治終于不澹定了。
國家利益面前,至親亦可殺,何況一個暗藏禍心的海外東夷。
這些年李治實在太缺錢了,他何嘗不想像他父皇一樣征戰四方,開疆拓土,無奈李世民在位時耗干了國本,無論人口還是財富或是資源,都在貞觀年頻頻對外用兵中消耗得差不多了。
李治登基后縱有雄心萬丈,卻不得不采取休養生息政策,讓國庫和百姓恢復點元氣,所以李治登基十余載,對外用兵的次數少得可憐。
就算是用兵,也只能打局部小規模戰爭,根本打不起一場大戰,比如李欽載曾經收服吐谷渾之戰,比如更有名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征九姓鐵勒等等,其實都只能算是小規模戰爭。
所以李治其實一直很憋屈,一文錢難倒英雄好漢,也難倒雄心萬丈的帝王。
如果朝廷有充足的錢糧,李治早就騎在吐蕃的脖子上拉屎,順便一泡黃尿呲醒祿東贊了,何至于隱忍到今天。
現在李欽載提出的大航海戰略,除了給大唐帶來新的物種之外,其實更大的好處是,它能給大唐帶來無窮無盡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