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在微博寫情感話題,閱讀量都挺高的反正比文案技能類閱讀量要好幾倍。
昨天在夢里,具體情節我忘了,
我直沖沖問老公如果換了我是你女兒,你會希望我嫁給你這種男人嗎說真話
他怯怯又遲疑不會。
然后我就氣得醒過來了,過于真實。
你看,當爸爸在一個家庭里扮演一個虛偽的自體,尤其在女孩子36歲渴求跟異性父母初步建立關系的階段,他們幾乎是消失的,隨便敷衍的,玩手機游戲都比天大。
如此被對待的女孩子呢,青春期往往不懂怎么跟同齡異性相處、合作。到了擇偶的階段,也不會聽爸爸勸,甚至一點甜言蜜語就被哄騙去了。
沒有多少爸爸明白,你希望女兒嫁給什么樣的好男人,首先得讓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好的愛,擁有過標準,有過成功體驗,就不容易被忽悠,畢竟門檻高著呢
否則靠你們這種久遠又冷淡的愛小時候不會愛,長大了更不會愛,不足以與男女之間熱烈的荷爾蒙抗衡。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句文案說,父母不讓娶的都沒娶,父母不讓嫁的都嫁了。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你缺失的,一定會去找補。你現在發生的一切,其實是必然的。提前的教育沒有多大的成效,因為無法感同身受。
即使歷史重演,你還是同樣的選擇。在當時的環境里,你們是平配,除非你重新投胎到另一個家庭里。
男女擇偶在現實方面的選擇,不得不承認,往往是男性功利很多。這是長久基因和環境教育的選擇,尤其是媽媽在家庭里所展示的“奴“性,重男輕女氛圍的浸染,他們仗著自己有根屌,再猥瑣的都會自信爆棚。
女孩子因為從小看不見這種愛,缺乏安全感,他們不會相信父母,直到失去才徹底清醒原來只有自己才靠得住。
時光不能倒流,阻止這種女孩子犯錯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啥,就是父親繼續扮演一個無情的角色,用暴力隔絕,分離這種跪舔關系
“你敢碰我女兒試試看見一次揍一次“
“你們玩玩可以,結婚絕對不行“
作為媽媽,我是非常非常支持女兒成為一名不婚族,從小有意識給她潛移默化。至少告訴她,你活著的目的就不是結婚生子,它只能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享受愛分享愛是可以的,隨便就被狗屁愛情擊垮了,你不配當我女兒。
以上都做不到的,起碼要具備家庭實力,讓她們有犯錯的資本。
半夜驚醒,睜開眼,發現廳和廚房的燈還亮著,吃完的蛋糕靜悄悄擺在桌子上恍如隔世,愣了好一會兒,確認還沒天亮,便爬起來關了燈。看到柜柜這篇心聲,忍不住掉淚了
同樣的,我也覺得自己的丈夫不愛我,不懂我想要的,沒有責任心,我也是那個優秀且不服輸的姑娘,努力賺錢帶娃成長,有幸和柜柜一起互訴衷腸度過失眠漫長的夜,不至于發瘋發癲。
例如,他晚飯后一聲不吭出去了,以至于我半夜醒了才知道,奧,他出去浪了,他是不回來了,所以燈還沒關,很驚訝吧
其實他已經莫名其妙跟我冷戰一個星期了,朋友圈三天不可見的狀態,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啥,每個月起碼都要經歷一次這種冰窖,跟來大姨爸一樣準時,你發微信也不回那種。
回來就吃飯,吃完飯就進房間,打游戲,中間沒有任何的交流和說話,別說一句謝謝。我感覺到深深的厭惡和發麻,以至于我對雙方父母,態度不是一般的冷淡,因為我幾乎耗盡了所有的能量,根本沒有心力去回應,也不想讓你們擔心。
有人說,一個人越活越年輕,大多數是因為遇到了對的愛情,而我,僅僅是因為遇到了對的保養品,跟愛情一毛錢關系都沒有。更多的是,我懷疑自己喪失了愛的能力,激發了很多人性的惡。
另外,我還得拿出熱情來對待我的客戶,團隊里追隨我的人,我的學員,所以我并沒有時間去想太多甚至在朋友圈偶爾吐槽,朋友都能看成是秀恩愛。
其實勇于承認自己婚姻失敗,并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正是因為認清,這一生只能靠自己,經常覺得,感情就是屁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