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一張,背景是蔥蔥郁郁的茶樹,遠景是茂密的灌木叢,更高處還有藍盈盈的天空跟白悠悠的云朵。
在這些景物的最前端,一張五官分明濃眉大眼的臉蛋顯得十分的俊俏,就像高山,又像藍天那樣,給人一種穩重而向往的感覺。
自拍之后,再對著鍋里的食物拍一張有味道的照片。
然后把兩張照片放到朋友圈里,配以文字:
‘野飯香炊玉,村醪滑瀉油。還家亦無事,隨處送悠悠。’
裝逼雖然可恥,但如果配以古詩詞的話,那就不能稱之為裝逼了,得喊文青!
看了看手機的照片,再看看鍋里的食物,一會兒工夫,粉絲已經被煮得越發軟彈。
程虎以前并不知道螺螄粉這個東西,是后來來了西陽省才注意到這個一直以來被外地人誤以為是‘黑暗料理’的美食。
這個美食是西陽省的特色小吃,起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它不只帶火了自己,也帶火了自己的家鄉。在那之后它敏捷的走向了粉生頂峰,從小小宵夜變成了西陽省的三餐日常又變成了全國人民無法拒絕的誘惑。
不同于經典的老婆餅里沒老婆,魚香肉絲里沒有魚,海參抻面里沒海參,螺螄粉里是真的有螺螄的!
只不過它只存在在湯底里,螺螄湯的辣和腥,正是螺螄粉的特色。
上好的螺螄、豬筒骨、牛骨、土雞,以文火慢燉,配以茴香、畢波、白寇、八角等香料,于鍋中熬成絕佳的湯料,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膩。
一直以來,不熟知螺螄粉的人都覺得螺螄粉很‘臭’。但實際上,這股所謂的‘臭’味來源于螺螄粉里的酸筍。
酸筍是新鮮筍經工藝發酵后酸化而成,其味道讓許多人都‘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賞它內涵的人就會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
酸筍的臭味把部分人擋在了美食門外,但螺螄粉里可以沒有螺螄,卻不能沒有酸筍。
抵當‘酸筍臭’之后獨一編制就是入坑一起嗦粉。只需吃過三次,沒有不上癮的。再聞到這股酸臭味,腦子里很自然而然的就會浮現出一碗湯紅粉白、酸鮮誘人的螺螄粉,叫人直咽口水。
初嘗一口,鮮美的骨螺湯滲透到了每一根粉絲里,飽滿而又爽滑;酸筍的獨特味道讓整碗粉絲得到了升華,它的滋味,就像是榴蓮和臭豆腐,只有嘗過之后才有資格評論。
當然,現在程虎煮著的這種袋裝螺螄粉比起真正的螺螄粉還有些距離。
要吃真正的螺螄粉,必須要去實體店里品嘗才有滋味。
但是,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吃一吃這種袋裝螺螄粉還是可以的。
放下手機,關了煤氣,再往鍋里倒入剩余的配料包,以及從家里帶來的紅燒肉。
諸多配料進入滾燙的湯粉中,香味立馬四溢開來。
拿起筷子,夾起一筷子粉絲,呼呼吹幾口熱氣,再往嘴里送入粉條,這滋味何止是酸爽啊,簡直是爽爆了。
特別是在勞作之后,饑腸轆轆的情況下,飲一口螺螄湯,那濃厚的滋味可不比豬腳湯差勁。
吃了螺螄粉,嘴巴難免有點辣,這個時候,再來一杯可樂......
程虎頓時覺得,這是他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