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玄武觀遠遠望見張玉麟用大槍與人切磋。
但是不知蛤蟆神槍的來歷,便向廖春雷打聽。
廖春雷喝了一口茶,慢慢聊起了張玉麟蛤蟆神槍和自己拜師學藝的故事。
張玉麟是中江玄武觀的四大武林高手之一,從小隨父親學武。
其父張信春,使一桿青龍戟神出鬼沒,在乾隆年間考中了武舉人,被聘為乾隆御前侍衛。
張玉麟不但繼承了青龍戟和青龍掌等張門功夫,
還以青龍掌為樁架,把戚繼光秘傳的“金槍二十四式”槍術與張家戟術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戈戟術”。
這種“戈戟術”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以“下平槍”為主;
其二是化用“單戟六法”為槍法;
其三是門戶低緊,高不攔,低不拿,當中一點難招架。
在雙方交戰時,槍勢低平,騰躍突兀,黏敵穩準,疾如蛤蟆掠食,敵人防不勝防,在江湖上傳名為“蛤蟆神槍”。
張玉麟的“蛤蟆神槍”問世后,名震四川武林,慕名來學神槍的青年才俊擠破張家大門。
清廷知道張玉麟的“蛤蟆神槍”后,準備聘他進京做御前侍衛,
但他不愿為皇帝效勞,隱退桑耕,人們難覓其蹤跡,故稱其為“張神仙”。
有一天上午,一個面露饑色的農婦送小兒子來到張家,稱小孩名叫廖春雷,
今年十三歲,其父親病故,她無錢養活一家人,準備把小兒子送到張家做放牛娃。
張玉麟發了善心,立即將廖春雷收下。
原來饑餓的廖春雷,在張家每餐能吃飽飯,身體見風就長。
不到兩年時間,身軀已長得高大敦實。
他人又踏實勤快,是張家做家務和農耕的一把好手。
張玉麟每次晨練的時候,廖春雷就悄悄去偷看。
張玉麟發現后,見他誠實可信,便收廖春雷為徒,親授“蛤蟆神槍”絕技。
廖春雷對師父所傳的張門武術一練就癡,一癡就精通。
當西方列強入侵我國北方時,廖春雷毅然入伍,憑一桿“蛤蟆神槍”,神出鬼沒,威震敵膽。
可是,廖春雷的頂頭上司畏敵如鼠,有幾次還沒見到洋人就先逃跑了。
廖春雷對上司失去了信心,主動退出軍營,準備去濟南府投軍。
廖春雷到山東后,見義和團“扶清滅洋”運動風起云涌,他決定參加義和團,被安排到了坎字團。
那天他見到洋人大力士刺傷了王二武,便沖上去用“蛤蟆神槍”絕技,將大力士刺死。
無為道長聽到這里,贊道:“張門蛤蟆神槍,果真名不虛傳!”
卻說洋人占領天津城后,首都北京告急,城內軍民人心惶惶。
張德成將“坎字團”大軍開到天津至北京之間的廊坊一帶,布成阻擊陣地,防止聯軍攻進北京。
不久,駐天津的二千多洋人組成多國聯軍,以保護北京東交民巷的十一國公使為借口,準備分乘幾列火車進入北京。
企圖占領首都后,逼迫清廷就范。
坎字團派出的探子得到這個消息后,立即報告首領張德成。
張德成令滕德勝帶一萬余人,立即去切斷廊坊附近的鐵路,阻止洋人乘火車進入首都北京。
滕德勝率領義和團勇士,來到楊柳村車站附近,預先埋伏在鐵路兩旁的樹林和青紗帳中,準備狙擊聯軍的列車。
無為道長首先令勇士們撤掉站前的一段鐵軌,毀壞鐵路的路基,使火車不能前行進站。
同時砍斷電桿上的電線,切斷鐵路通訊,阻止聯軍與北京和天津城的一切聯系。
當聯軍乘火車到達楊柳村后,發現前面鐵路和車站被毀,火車不能開進車站。
聯軍司令叫幾十個洋人下車查看情況,躲在青紗帳里的義軍,突然箭矢齊射,把下車的洋人全部射死。
聯軍司令大驚,急忙命令火車后退。可是,火車剛后退,很快就脫軌卡住了。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