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后。
中午飯后閑暇時分,三人坐在趙清悅屋里,兩個坐在炕沿邊,一個坐在椅子上、桌子前。
炕邊的兩人數錢,桌前的李承宣在紙上寫數。
“方幣是十六個,記上,十六錢。”趙清悅把十六個圓角方幣全裝到了一個錢袋中。
“十六錢”李承宣邊寫邊念叨,“好了。”
“我這一袋是一百文。”姜策晃了晃手里鼓鼓的錢袋,遞給趙清悅。
趙清悅把兩個已經數好的錢袋放到身后,把兩人中間的一堆銅錢往一塊兒攏了攏,“還有一個錢袋,差不多也能裝一百文。姜策,你裝,我找兩塊布頭,很快縫個大袋子裝錢用。”
“好。”
“哈哈哈”李承宣笑了,“瞧你說的,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咱們有多少巨款呢。”
趙清悅白了李承宣一眼,走到墻角提起一個箱式柜的蓋子,“不是巨款又怎樣,主要是,那都是銅錢,雖然總數沒多少,但是占地方啊。”
“哎,不是說這個時代已經發明了紙幣了嗎為什么老百姓們還是用這種錢啊,多不方便。”李承宣用食指和中指夾著筆桿,左看看趙清悅,右看看姜策。
“好像是”趙清悅彎腰翻找著,“好像是沒有大面積普及開吧。而且紙幣容易破損,老百姓不是太信任那樣的新事物,心理上認為還是這些錢實在、靠譜、踏實。”
“我倒是見過紙幣,在好再來飯莊,有客人付錢用,但是面額特別大,他是住了好幾天,要付的錢也多。”姜策抬起頭看了看兩人,接著低頭數錢。
“那可能紙幣的面額大,所以大家一般不會用吧”趙清悅拿著一塊之前做被套剩下的布條過來,一對折,開始縫邊。
“好了,這是一百,承宣,你記上啊。”姜策把錢袋口的抽繩一拉,伸手把錢袋扔到了趙清悅身后,和那兩袋扔到一起。
“嗯,寫上了。”李承宣擱下筆,怕墨干了,拿起墨錠開始研,“你繼續數著,一直往上數,等清悅縫好,直接把數好的先都裝進去。”
“嗯,我很快。”趙清悅拴好線頭戳針。
“賣花和賣草藥,才掙了四兩銀子啊。”李承宣對著紙上合計出來的“二兩十二錢八百文”幾個字,撇嘴不滿。
“那才有一百多朵花,草藥也就那么幾樣當季的,能賣這么多錢,知足吧你。”趙清悅扯了個布條,把大錢袋的口扎了起來。
“四兩我的六兩四錢沒錯吧”姜策看向李承宣。
李承宣的目光往下移了移,“沒錯,六兩四錢,現在咱們的總資產是十兩四錢。”
“雁秋給的錢,還剩著大概十錢左右。”趙清悅轉身從被子底下拿出一個錢袋來。
李承宣站起來,“那就拿出來六錢添進去,湊個整,湊滿十一兩,剩下的四錢多,我們當平時的零用。”
“好。”趙清悅從錢袋里數出六個圓角方幣來丟到炕上,收起錢袋放回被子下面,把“入庫”的三個小錢袋拿過來,打開裝了方幣的錢袋,把錢裝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