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建國所在的彬湖鎮大田村到顧辰所在的大青鄉清溪村,會沿著清溪而上,經過彬湖鎮的漣自村,大青鄉的雄樹村、松香村,才能最終到達大青山深處的清溪村。
全程大概二十公里,其中有十三公里是前幾年才修建的村村通公路,路面寬三米,非常狹窄。
另外的七公里是只有兩米多寬的土公路,如果下個雨的話,泥坑遍地,根本不能開車進去。
就算天晴的時候那七公里土路也是非常不好走的,就算是開個小車回去對面碰到個電動三輪,也得停下來慢慢挪車。
一般來說,面包車是不會把顧辰直接送到清溪村的,七公里土路不僅難走,還特別傷車。
不過看在顧辰多給了三十塊錢車費,加上天氣好,路面硬,司機才答應把顧辰送進去。
這些年來,雖然農村里富裕了不少,有好些家里都買了車,但是對于清溪村來說,交通不便始終是壓在大家頭上的一座大山。
別說汽車了,就連電動三輪都沒人買。
外面的松香村通了公路,很多村民把房子修到了公路旁邊,有錢的買起了小汽車,沒錢的也買起了電動三輪。
顧辰一路走來,大家確實富裕了,生活也好了很多。但是一過了松香村,路就難走了,年久未修的路面坑坑洼洼的,顛簸的很。
土路兩邊到處可見的都是幾十年的老房子,二層小樓幾乎很少,而且越往里面走,這種情況越是嚴重。
清溪村因為清溪得名,從大青山的主峰碧青峰下來的清溪在村里打了一個轉,圍了一圈,將清溪村分為內村和外村。
外村村民多,房子很分散,從土路進來,過了三公里就算是清溪村的地界了。然后到了小清溪,過了橋,便是清溪村的內村了。
內村不大,只有幾十戶人家,房子比較集中,都在幾片山坳里,后面便是綿延不絕的大青山主峰碧青峰。
面包車到了小清溪便過去不了,簡陋的木橋重量承受有限,這也導致了就算是二十一世紀都快二十年了,內村的主要交通工具都還是摩托車。
而在外面特別受歡迎的電動三輪,在清溪村卻是根本沒有,其一當然是土路難走,三輪維修成本高,二是去彬湖鎮趕集的話四十公里都是路,一般電動三輪的電量根本就不夠來回。
時隔半年多,顧辰再次回到內村,說不激動那是假的。雖然上次回來鬧了不少笑話,但是大家仿佛都忘了一樣,看到顧辰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都是熱情地打著招呼。
顧辰的家不遠,過了橋走幾百米就到了,周圍還分布著四五戶人家,都是顧家的本家人,一個祖輩傳承下來的。
顧辰家在村里還算好,不是那種**十年代的土坯房,而是在十年前修成四間磚瓦房,俗稱的小青瓦。
四間磚瓦房,一間客廳和飯廳,兩邊的臥室,最右邊還有一間廚房,廚房旁邊則是采用大山里面的石頭砌成的豬圈,最左邊也有一間,是以前的牛圈,不過現在沒牛了,就成了雜物房。
房子正面是一塊場壩,夏天的時候曬谷子、包谷、黃豆、玉米等等農作物,然后門口有些果樹,幾塊菜地里面種著各種各樣的時令蔬菜。
在顧辰的記憶當中,對于在這樣的小山村生活來說,勤勞一些的話,生活是還是不愁的,但是質量真的不高。
吃飯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想掙點錢,活得瀟灑自在那是不可能的。按照村里的現狀,就算一年能養幾頭豬,那也只能掙個萬把塊錢,除去開支實際上的存收入只有幾千,還不如大城市里面打工一個月的工資呢。
所以到了新世紀,年輕人打工的打工,就算在城里再苦再累也不會回來種地了,再說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會種地了,就算回來也干不了。
這樣的情況在清溪村更加嚴重,顧辰一路走來,遇到的都是叔啊嬢嬢這些,同輩的人卻是一個都沒有看到。
幸虧顧辰經過基因改造,否則提著這么多東西走幾百米還真有點困難,十分鐘以后,顧辰終于到了闊別已久的家了。
剛到場壩,就看到家里的老黃狗在場壩邊上抬起頭來,然后歡快地叫了一聲,朝著顧辰飛奔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