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房分成模式。
首先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3.3%的特別營業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繳納,以上兩項合計8.3%,為不可分賬票房。
剩下的91.7%,是為可分賬。
……
而通常,可分賬里面。
國家廣電總局旗下(華影數字)征繳凈票房的1-3%作為發行代理費,簡稱華數代理費,如果歸算到總票房占比里,基本等于再減去0.7%,如此不可分賬票房間接換算后,9%左右。
即,總票房的91%,為可分。
院線、發行方、制片方,三家分總票房的91%,其中院線拿大頭。
院線+電影院,合計一般拿走50%,剩余的41%歸發行方與制片方。
當然。
例外因素也會有很多。
比如一些名導作品或大熱爆款,有些院線為了拿到上映權,可能會讓出自身的一絲份額,讓利與優惠。
國內院線大小幾十上百條,不同院線總有不同讓利,只要能談。
一些大型或有名的發行公司渠道與合作院線眾多,有資格談。
不滿意,不登陸你家院線。
同理,一些小公司制作,沒有什么名氣主演的片子,為了上映拿到一個比較可觀的排片,也會做讓利。
將自身的一部分份額,出售給有名的發行公司,或者院線等等。
通常情況。
發行方與制片方的41%總票房占比,是最明面上的一座天平。
制片方多,發行方就少。
君鴻這次雖然出了500萬宣發資金,但整個瘋狂的石頭點映宣傳,還有上映路演宣傳,包括線上線下各大渠道推廣宣傳等等,不夠,遠遠不夠。
發行片源上映拷貝,各大城市人力物力渠道宣發,500萬哪夠?
所以鴻圖,賺的是發行比例。
相對高一點,6%!
……
“35%,不少了。”
方默微微閉眼,準備入睡。
心頭已經過了一遍分成賬,說能凈賺1個億不是信口開河,宣發君鴻出資了500萬,但沒有走占比份額分成模式,而是走的凈收益回報比,1:3。
也就是,最終不管制片方分成額度是多少,給君鴻2千萬完事。
其余的,全歸他與秦紫蘇。
5億票房。
35%歸制片方。
這還是鴻圖給做了優惠留下的比例,不然正常為33%左右。
這也是外界常言的:
一般3倍于投入成本票房數值后制片方才回本,緣由便是如此。
而如果制片與發行都屬于一家公司旗下,那41%就是雙份全掙。
方默與秦紫蘇就等于是制片方,共有1.75億,減去給君鴻的2千萬,還剩余1.55億,雖然要繳稅,但網播權與其它各類收益,基本可以中和。
7:3!
兩人的份額占比。
雖然都是出資250萬,但秦紫蘇不管事,只投資與搭建了劇組,劇本還有執導都是方默,算多拿2份。
1.55億分成10份。
方默7份,就是1.085億。
就算減去最初本金250萬,還可凈賺1.06億,1個小目標很OK。
“呼,碎覺。”
方默輕呼吸一口氣。
一想到上述數值就有點小激動,重生賺到的第1桶金就非常可觀,雖然電影票房還遠沒有到達5個億,但幻想一下又不犯法,看勢頭萬一OK呢。
做人,要有夢想。
不然跟咸魚又有什么區別。
票房過億后,每增加1億票房就能多分成近2450萬,還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