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半山腰總是擠的,要去山頂看看。
云游玉帶路的風景再美,終究是在半山腰。
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許是第一次徒步爬山的興奮。
依靠著系統的鞋子和登山杖,李潯和李萌萌在傍晚的時候,就到了玉帶路的盡頭。
這個教程和速度,對于新手來說,完全是值得驚訝的。
面對著最后一次選擇下山或者爬山頂,萬能的來都來了再次被祭出。
兩人感受了一下體力,決定再次從玉帶路盡頭的步道岔到過去。
攀登到蒼山海拔突破4000米的小岑峰!
“小心點,這里開始就沒有石板臺階,我們寧可慢點,也要先確保安全。”
李潯無比認真的說道。
“我知道,你放心。”李萌萌也很慎重。
現在已經到了傍晚4點多。
如果要登山,最好是在太陽下山之前。
否則天黑登山那才是最危險的。
攀登蒼山的游客每天都有,本地人更是把這里當后花園一樣,隨意攀登。
地上也有一條明顯被踩出來的道路。
魯迅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這里應驗了。
而每次覺得有些累的時候,眺望一下已經肉眼可見的山頂,體內又會涌現出一股力量。
上山的路總歸不會是一條直線,有彎有直。
走了半個多小時,繞過幾個彎道之后,兩人便來到了一座亭子面前。
亭子位于一個山梁的平緩處。
半山的蒼翠映襯著斑駁的紅柱顯得有些落寞。
六角挑檐,身姿一如既往得舒展朝向藍天。
頂上的青灰瓦楞在風吹雨打和冰雪霜凍的洗禮下,已經不再光滑。
檐下的雕龍畫鳳,簡潔精巧,只是瓦礫殘缺,漆彩斑剝,不負往日的斑駁,甚至連亭子的牌匾名字都不知所蹤。
“好可惜,這個亭子連名字都不見了。”
李萌萌有些惋惜的說道。
在這海拔3440米的位置,有這么一座亭子給游客遮擋雨雪做歇腳之用,其實非常難得。
“這個亭子叫杉飔亭,建造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歲月給予它痕跡,它也聆聽著行人的故事。”
李潯心有所感的說道。
“原來是這樣,希望以后有人會把杉飔名字給它重新裝裱上去,不要讓它被遺忘。”
“肯定會的。”李潯點點頭,笑著說道:“杉飔亭里三思緒,莫負時光登山去”。
兩人繼續出發,沒過多久,又看到一個亭子。
跟剛剛四面通風的杉飔亭不同,這個坐落在海拔3600米的煙雨亭,就像個小房子。
白色的亭墻依石崖而建,亭內空間雖狹小,但三面墻體環抱,也能給行人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
“不行,這里太冷了,萌萌,把沖鋒衣穿上。”
李潯看了一下溫度,已經只剩7度左右。
李萌萌也明顯感覺到運動服已經不足以保持體溫。
但作為一件運動服,這已經非常厲害了。
常規單薄的運動服,15度左右都會覺得寒冷。
固然走起來身體會產生熱量,但是能撐到現在才讓兩人覺得體溫下降,算是完成它的使命。
在穿上沖鋒衣之后,暖和的感覺這才讓兩人松了口氣。
再套上一條褲子,兩人決定在這里休息一下。
由于蒼山不能帶明火上山,雖然每年都有人違反規定偷偷帶上去。
但是李潯和李萌萌作為主播,自然不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