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打擊聲,哪怕不看都能聽出差別。
一錘定音,也許就是形容這樣的場景。
有的在介紹工具,有的在教打擊的辦法。
一次次敲打,每一個瞬間都是民族文化的延續,民族技藝的傳承。
也許正因為有年輕人去認知這種技藝的傳承,才不會讓這些文化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
直到兩人走到一個門店前,納西胖金妹一絲不茍的拿著木框,傾斜倒出上面的水。
李萌萌停下了腳步,看她認真的操作。
水被瀝干后,木框立起來擺放在一旁的木架上。
成為木架上眾多木框之中的一個。
“有興趣?”李潯的聲音在李萌萌耳邊響起。
“這個是什么?”她好奇的詢問。
“怎么,看著木框就認不出來了?”
“難道我見過?”
“你何止見過,你還接觸過。”
李潯笑著幫她回憶。
“在白沙壁畫看的那些經書,在白沙風味館你拿的菜譜,都是這種方法制作的特殊紙張,就叫東巴紙。”
“誒??這么說,這是在造紙?”
“不然你以為呢?”
李萌萌恍然大悟:“難怪我就說怎么那么熟悉,剛剛有懷疑是造紙,但是好像跟我認知的方式不同。”
“那肯定不同,這些紙的原材料,是納西族地區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麗江蕘花,這種紙張的厚度,在全國也是排到第一的。”
“那為什么不做薄一點?”
“厚也有厚的好處,我們國內所有傳統的手工紙中,唯有厚實的可以雙面書寫。”
“原來是這樣。”
“別以為東巴紙只是厚,因為是用麗江蕘花做的,這種花有微毒,所以東巴紙具有抗蟲,抗蛀,防腐的天然作用,可以保存千年。”
“難怪那些經書用這種紙張了。”李萌萌大開眼界,明亮的眼睛看著那些木框,“也幸好有這種東巴紙,不然那些經書說不定就留不到現在了。”
“是啊,畢竟這是最原始的手工造紙,有人類手工造紙‘活化石’之稱。”
“那為什么經書的紙張那么黃?放久了會變色嗎?”
“當然不是,你看到的經書有顏色,是因為抄寫后由于長時間放在,燒著火的房屋里翻用,而被煙熏的緣故,才會變成古銅色,呈現古色古香的樣子。”
“也是,以前的人沒有電器,高原晚上冷下來,只能燒火取暖。”
李萌萌總算明白是這么回事,李潯跟她走進店里,看看這東巴紙怎么制作的從曬料、浸泡、蒸煮、漂洗、打漿、抄紙、曬紙、砑紙等等工序。
幾十道工序之后,木框中晾曬的紙張,才最終稱為成窄窄長長的東巴紙,隨后一頁一頁裝訂成冊,就稱為一本可以記載文字的書。
要不是他們沒有時間,恐怕還真想在這里體驗一番怎么制作紙張。
等到走出了店,李潯頗為感慨,這景區的體驗感實在是太好了。
這里的表演也好,娛樂也罷,全部的目的性,就是讓游客看得到,玩得到。
“我覺得還挺喜歡這里的游玩感覺。”李萌萌看著周圍的門店,頗為認可的說道。
“其實放寬心態,你看這些店,雖然在景區之中,也給游客帶來了非凡的意義。”
“是啊,如果想批評,這種全力討好游客的做法,顯然過于刻意。”李萌萌深有感觸,“如果想贊揚,這么做也是讓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去。”
“哈哈,你算是把好話壞話都說完了。”
“嘻嘻,那是,我是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