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周園長所料,再送小東去園里的時候,他雖然也抗拒,但沒有之前那么強烈了。
中午的時候溫玉老師私發來小東吃飯的視頻:“你看小東多頑皮,欺負小暖暖!”
暖暖也是園里和小東一個班上的孩子,比小東小一歲,是個奶聲奶氣的女娃娃。
視頻里小東端坐在餐桌旁,用小腳一下一下踢著暖暖的腳丫,看著暖暖委屈地哼唧,笑得一臉狡黠。
“這家伙,會使壞了!”我哭笑不得地回復。
過了半小時左右,溫玉老師又發來視頻,小東正和班上比他大一些的碩碩手牽著手躺在小床上準備入睡。
我突然意識到,小東不排斥和小朋友們親近了。
這是社交的開始,也是走出自己小世界的開始。
也就是說,小東正在一步一步走出孤獨癥,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我驚喜地把這兩段視頻轉發到家庭群里,這絕對是里程碑一般的進步。
姥姥一遍遍循環播放著視頻,笑得合不攏嘴:“見效了,這就是見效了!咱家這孩子,會越來越好的!”
果然,傍晚去接小東的時候,周園長向我們反饋:“今天玩得很好,可開心啦!我們的治愈系小帥哥又回來啦!”
小東是園里公認的“帥小伙”,溫玉老師曾把工作群消息的截圖私發給我,里面清一色是其他地方分園老師們對小東顏值的贊嘆:“你們那里有個小帥哥!”“天啊這孩子笑起來太治愈了!”
小東所在的托育園是一家連鎖機構,在許多地方都有設立分園。園里的老師會定期在大工作群匯報孩子情況。
小東不知道的是,他的“神顏”已經小有名氣了……
再去醫院訓練的時候,小東的表現好了許多。
負責給他做訓練的醫生一臉驚奇:“小東進步很大哦!”
訓練的效果顯而易見。小東聽指令的能力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能規規矩矩坐一會兒了。
記得第一次訓練的時候,幾個大人按都按不住。
這才訓練了幾次,小東已經算是班上比較安穩的孩子了。
其余孩子的家長大聲斥罵著自己不安分的孩子,只有我和小東安安穩穩坐在那里。小東不停地被其他家長用來給自家孩子做榜樣:“你看人家弟弟,做得比你好多了!”
我微笑著按照醫生的指示輔助小東做動作。
即使小東偶有情緒,我也沒有再像之前那樣兇巴巴地訓斥他。
小東在地上打滾不肯配合,我就去撓他腰間軟肉,他癢得咯咯笑著直躲,我便一本正經問他:“還鬧不鬧了?快起來,不然媽媽還撓癢癢!”
小東不耐煩的時候,我就大聲鼓勵他:“小東做得真棒!”“再堅持一下,媽媽就獎勵一個大大的抱抱!”
慢慢地,我發現這樣耐心的勸導,比聲嘶力竭的喝罵有效多了。
于是我和小東這對組合成了課堂上最“另類”的存在。
來訓練的孩子大多有孤獨癥或者多動癥等問題,陪同訓練的家長即使再有耐心,面對油鹽不進如同對牛彈琴的孩子,也會慢慢失去理智。
整個訓練室充斥著家長們不耐煩的訓斥,還有孩子們委屈的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