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開發部有一個相對成熟的老團隊,是蕭博識跟孫曉靜的共同努力下挖來的,還有一些基本都是年輕人。
從他們進門后的表情可以感受得到,他們對于自己能去開發系統是很興奮的。不管這個事情能不能成,至少對他們個人來說,能參與這樣一個項目都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經驗。
之前也談到了做系統很難,那么作為重生者的孟謙有沒有什么優勢呢?
先來看看做系統需要什么。
想做一個系統,首先要有設計思路,系統又叫系統工程,它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項目,最上端的設計思路是很重要的,你得先確定自己設計出來的系統是個什么樣子的。
所以在系統開發的成本中,有一大塊其實也是花在試錯上的,簡單來說就是,微軟覺得下一代系統在界面上改成這樣或許不錯,然后大家去試試吧,結果花了人力和時間精力去試,試了之后卻發現,出來的效果并不好,或者遇到了技術困難無法實現。
好吧,那就只能再換別的設計思路,而這段時間的設計成本,或許幾千萬,就打水漂了。
所以模仿著去做一個系統,和設計一個有時代突破性意義的系統,所投入的成本是兩個數量級的。
微軟為什么每一代系統都要花這么多錢,就在于他們作為行業的引領者,需要創新,系統創新,就是個超級燒錢的玩意兒。
有了設計思路之后,接下去就是得有把思路架構化的能力,之后就是要有足夠錢去招聘足夠的人員來實現這個系統。
而且提到人的問題,孟謙一直都是寧可自己從零開始搭建團隊也絕不選擇外包。
這里一個現實問題之前就提到過,操作系統這么大的項目,后續一定會有各種問題,而且從現實邏輯去考慮的話,哪怕是有外星科技掛的人也不可能直接做出一個完美的系統的。
因為系統在放到市場接受檢驗的時候,很多模塊都會進行降級,也就是做的更差一點,反而更匹配。
所以如果操作系統這種東西,小系統外包外包也就算了,準備以后跟微軟干的這么大的項目拿去外包的話那真的是
膽子也是很大了。
簡單分析之后,做系統的幾大需求也就出來了。
知道未來系統設計走向,有成熟的架構師經驗,有足夠的投入資金,2001年這會兒剛開始投入的話,先砸個一兩千萬差不多了。
然后再看看孟謙。
你說這事鬧的
這不巧了嘛
當然,要做系統還繞不開一個東西,那就是內核。
孟謙決定使用linux的內核。
關于內核要不要自己開發,孟謙考慮過一段時間,內核就是底層的一個框架,如果要自己開發也不是不能攻堅,關鍵就是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說的直白一點,自己花了很大的心思開發出來的內核,也不太會跟別人家的內核有多大區別,系統內核發展到2001年,很多根基上的東西都定了,反倒是自己研發的話,回頭還要涉及到微軟跟Unix的專利投訴問題。
所以像蘋果也沒考慮自己研發內核這個事情。
不過未來孟謙是要考慮自研內核的,因為智能時代開啟了一波操作系統革命熱潮,很多企業都在謀劃布局智能操作系統,而在智能操作系統時代,智能操作系統內核將會打破很多傳統。
后世像谷歌,IBM等企業都在研發智能操作系統的內核,可惜孟謙死的早,沒有機會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