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了別賣關子了。”一旁的梁志國懟了丁明遠一下,“一把年紀了怎么還是這個臭脾氣。”
丁明遠白了梁志國一眼,再次轉過頭看向孟謙,“小孟,你知道我們國家科技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么?”
丁明遠的問題問的有點大,孟謙不知道該從哪個點去切入,便搖了搖頭。
“兩個點。”丁明遠舉起兩根手指頭,“市場化,全面建設。”
等丁明遠說出了答案后,孟謙馬上領悟。
華夏科研之路經歷過四個階段,在華夏科學院院刊上有過較為詳細的解讀。
第一個階段就是孟謙一直神之所向的華夏科研黃金期,50年代到70年代,那個時期華夏科研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成了跟后世正好相反的科研氛圍,當時倡導買不如造。
那段時間里,喊出過自力更生,全面自主,艱苦研發等口號,當時蘇聯有很多產品愿意賣給我們,但我們就是不買,就是要自己造,只有自己有,才是最靠譜的。
但是那個階段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科研全靠國家撥款,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研成本越來越大,一直這么撥款下去也不是個辦法。
這才有了80年代后的新階段,科研市場化,倡導科研與市場形成良的結合,科研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再反饋到科研發展上來,然后,發生了什么大家就都知道了。
不過凡是都有兩面,科研市場化還是有好處的,就是擴大的華夏科研范圍,這也為華夏后來的全面崛起奠定了基礎。
21世紀后,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實施的是在科技全領域進行研發投入的策略,這兩個國家分別是米國和華夏。
簡單來說就是,別的國家都是我在哪個領域比較牛,我就把研發投入到哪個領域,所謂的專注,或者我突然覺得哪個領域比較需要了,我就在哪個領域上投錢,他們會直接忽略掉一些領域。
只有米國和華夏,雖然肯定會有不同領域的投入側重,但幾乎不忽略任何一個領域,全干。
所以2001年算得上是一個華夏科研比較特殊的年份,科技基礎搭起來了,華夏經濟也開始要進入快速增長期了,但造不如買也開始盛行了。
不過孟謙雖然大概理解了丁明遠的話,但他畢竟是從2019年的角度在看待問題,他還是很好奇這個年代的人會怎么看待這些問題的,所以謙虛道,“丁老師可以說的更明朗一些嘛?”
“你就知道在小輩面前瞎顯擺!”梁志國又懟了丁明遠一下,看得出兩人以前應該關系特別好,“趕緊的。”
丁明遠沒搭理梁志國,不過之后說話倒是不那么賣關子了,“小孟啊,現在的華夏你其實可以把他看做是一個巨大的公司。
你自己就是開公司的,你應該能理解,這么大的公司,老板乃至高管是不可能親自參與到每一個部門的工作里去的,老板主要只要就是定方向,定政策,處理上游關系。
但是呢,現在公司有幾千個科研中心,公司的錢是有限的,有些科研中心因為公司的大方向政策,會有公司進行大量供血,同時也會有一些科研中心因為暫時沒有那么大的需要,得不到太大的公司支持。
但公司每個科研中心你要搞科研就肯定都需要錢啊,怎么辦?兩個辦法,第一,自己去賺錢,第二,主動向公司申請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