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找信實集團之前,斯皮爾伯格還找過不少其他企業家,就比如這一世,斯皮爾伯格來找孟謙了,引薦方是索尼。
2008年的1月2日,孟謙邀請了斯皮爾伯格到華夏來作客。
白天,孟謙帶著斯皮爾伯格參觀大風影業的制作中心,大風影業旗下的導演編劇都想讓孟謙安排一場跟斯皮爾伯格之間的交流會,不過在孟謙看來現在的斯皮爾伯格不會掏出什么干貨,這種交流會沒什么意義,所以沒有安排并安慰自家員工道,以后有的是機會。
事實也確實如孟謙所想的那樣,當參觀完制作中心問斯皮爾伯格有什么感覺時,斯皮爾伯格說的全是客套話。孟謙也懶得去套技術上的干貨,直接往商業方向談,“斯皮爾伯格先生一直在說電影難做,究竟是什么讓你發出這樣的感嘆?”
斯皮爾伯格苦笑道,“因為我出生于一個富有悲劇色彩的猶太家庭,所以我從小就喜歡創作故事,那是我的電影夢最初的樣子,那個時候我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創作出好的作品,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大的影響力,可當我真的站到了更高的位置卻發現創作變成了一件極具約束的事情。
孟總應該很清楚,在電影這個行業,創作團隊真的沒什么錢可以賺,錢都是投資者賺走的,但你說這事有問題吧,其實也沒問題,電影制作的成本越來越高,而且70%以上的電影現在都是虧損的,電影賺錢的時候,資方在賺錢,電影虧錢的時候,同樣也是資方在承擔虧損,他們承擔更多的風險,所以他們賺取更多的利潤,這很合理。
可就是在這個合理之下就是會有一種莫名的枷鎖,那就是創作者永遠都在找資方的路上,電影行業是一個對資本依賴性極高的領域,可作品質量更多又是由創作團隊決定的,但創作團隊的收益限制又讓其很難成為資方,同時兼具資方和創作者身份的團隊是很少很少的,這就像是一個說不清的怪圈,讓電影行業逐漸變得有些畸形。”
“所以這就是斯皮爾伯格先生希望把夢工廠做大的原因。”孟謙直接試探,“只有當夢工廠成為像迪士尼那樣的帝國之后,才有做自己。”
斯皮爾伯格馬上表示認同,“沒錯,事實上像迪士尼他們每年虧損的電影數量反而是超出行業平均值的,但迪士尼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制作方,他們有資本去試錯,有能力去投入。”
“其實某種意義上這個東西跟我們科技企業搞研發是一樣的道理,小企業活都活不下去的時候拿什么來研發,只不過小企業不至于做每一件產品都需要出去拉投資,有時候還能自給自足,但對電影這個行業來說,尤其是到了夢工廠這種制作標準,確實對資本的依賴是不可避免的。”孟謙順著斯皮爾伯格的話說下去,“所以你想擺脫維亞康姆,是因為維亞康姆沒能給到夢工廠想要的吧。”
孟謙始終跟斯皮爾伯格在一個頻道上,溝通起來就非常順暢,“維亞康姆收購夢工廠之后,第一件事情是把包括《拯救大兵瑞恩》《美國麗人》《世界之戰》《貓鼠游戲》等作品的部分版權以9億的價格賣給了索羅斯旗下的娛樂公司。”
孟謙笑了笑,“維亞康姆還真是不識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