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開始,谷歌,IBM,亞馬遜,微軟等企業相繼推出自己的云計算平臺,2008年微軟的WindowsAzure操作系統雖然在后世的表現并沒有谷歌出彩但在當時也確實成為了行業風向標,不過這兩年各大企業的云計算平臺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什么市場,歸根到底就是技術不成熟以及市場信任度較低。
事實上,早在90年代甲骨文就提出過云計算這個技術,只是當時不叫云計算,但技術原理是一樣的,結果因為概念提出太早在那個時代成為了一個錯誤的技術,所以2007年這場新的云計算浪潮開始的時候市場非常保守,從企業到用戶都在摸索,誰都不敢輕易下注云計算。
所以Salesfore10億米元的營收確實振奮了市場,也是在2009年,云計算真正意義上被市場認可了,IBM、VMWare、微軟、ATamp;T,谷歌,亞馬遜,一眾企業扎堆發力,開啟了云計算的大爆發時代。
可當王兼在大風全球開發者大會的風云發布會上介紹去年大風集團云服務收入的時候,大家都懵了,大風集團去年的云服務收入達到了660億軟妹幣,遠超Salesfore。
而從更詳細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在這660億的營收中,有85%來自華夏市場。
當米國企業和米國市場還在摸索云計算這個技術的時候,云計算在華夏的發展顯然更快。
出現這個情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風集團的堅定,當米國那邊的企業還在每年花個幾億米元試水這項技術的時候,大風集團已經把云計算當成核心技術在研發,一年砸了接近100億軟妹幣。
至于為什么堅定,這個技術方向到底對不對,先知已經給了孟謙答案,能不堅定么。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華夏龐大的市場擁有更大的試驗機會,同樣有10%的市場可供實驗,華夏的市場就比米國市場大多了。
“大風集團的云計算已經走在了前面。”當王兼的演講結束,會場內到處都是類似的說法。
而就在大家感嘆大風集團在云計算上的發展速度時候,一些來自其他企業的負責人開始陸續登上舞臺介紹他們的產品,他們分別是阿里,華為,金山,瀛海威,浪潮,華夏移動,華夏聯通,華夏電信八家企業。
在大風全球開發者大會的現場,八家企業發布了自己的云計算戰略布局。
華夏移動將推出大云平臺,華夏聯通將推出沃云平臺,華夏電信將推出天翼云平臺,阿里將推出阿里云平臺,華為將推出華為云平臺,金山推出金山云平臺,浪潮推出浪潮云平臺,瀛海威推出海云平臺。
同時,華為和浪潮的服務器大量服務于國內企業的云平臺搭建。
參會者剛剛還在感嘆大風集團在云計算上的領先,現在馬上意識到事情還沒這么簡單。
面對即將拉開的云計算大幕,華夏企業與米國企業同時搶占了先機,形成了云計算的華米對抗之勢。
但就兩邊的領頭羊發展來看,大風集團顯然已經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