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關于這三種模式的解讀放到網上一定會有很多網友認為第一性原理是最厲害的,相比之下之前的類比和迭代模式顯得好像很落后,然后開始去吹捧馬斯克。
但作為科研工作者,大家一定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我們一定要記住,任何思維都要有一個適應性的問題,尤其是對于科技發展來說,適應性是很重要的。
在科技發展上的第一性原則是馬斯克首創的么?當然不是,在歷史上很多人利用過這種思維模式,就比如我們公司的王牌技術人工智能。
在神經網絡時代就有人意識到人工智能的關鍵是大數據分析,他們拋棄了一些繁雜的內容想讓算法去自我學習,但他們都失敗了。
他們并沒有錯,他們也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但當時的硬件條件不夠,當時的算法邏輯也有問題,我們今天能做的事情,放到20年前就是做不了,所以第一性原則的利用有一個大前提是什么?”
“基礎環境。”坐在前排的人回應了一句。
孟謙點頭表示正確,“顛覆固然是好,誰不想做一個顛覆者,但有些時候你就是顛覆不了。
但是同樣的理論,今年顛覆不了,明年也許就能實現顛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基礎什么時候是足夠的。
所以有效的顛覆,在這個時代可能會變成一個頻繁的試錯過程,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家有沒有發現有趣的事情發了,顛覆,需要類比和迭代。
所以我今天想提出一個全新的理論:動態循環發展模型。”
孟謙把模型的原理放在大屏幕上讓大家自己看,“在我看來,第一性原則,迭代,類比這三種模式之間并沒有高地之分,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物理屆很多人都追求大一統理論,希望能用一個簡單的理論解釋一切,愛因斯坦這樣追求著,牛頓這樣追求著,后來者更是前仆后繼的在尋找著這個大一統理論。
而物理屆的大一統理論是什么我這樣的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但關于科技發展的這個過程,我突然在想,或許我們能找到一個大一統理論的可能性,只不過這個大一統理論是動態的。
大家看著這三個模式去想一想,一次次地顛覆,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重復,周而復始的去進行這幾件事情,這是什么?
不少員工的瞪得越來越大,直到有人喊了出來,“創造!”
孟謙給了一個肯定的眼神,“沒錯,我們突然會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我不敢百分之百的確定這套理論是對的,但我愿意嘗試著把這種動態變化作為一個大一統理論。
一個動態的顛覆創新重復行為,或許能成為科技發展最好的模式。
如果大家覺得這個理論有可借鑒之處,那么在接下去的工作中,各位可以考慮基于顛覆,創新以及重復三條線開展協同工作,試著去驗證這套理論的可行性。
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家創造型企業。
接下來的十年,希望大家能創造出一棟前所未有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