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景同的話激發了孟謙的探討欲,“所以你,你們有什么想法或者說對策?”
“既然問題出在個性化推薦上,我們認為首先就要改變個性化推薦的算法,其實現在不少公司也在做了,我們目前的思路就是關聯延伸。”
“關聯延伸?什么意思?”
“本質上來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關聯性的,我們要讓人工智能學會關聯延伸,比如一個喜歡看科技的人,我們可以從科技出發,關聯延伸到更多的領域。
同時,對立其實也是一種關聯,我們要讓算法學會去平衡觀點,而不是讓大眾永遠活在一種觀點之中。
我們需要激發用戶的自我思考意識,當然,這種自我思考是下意識的,而不是天天給用戶推薦辯題讓他們去自我辯論。”
“你們這個想法匯報過了么?”
“正在擬方案細節,很快就會交上去了。”
“這個想法倒是不錯,我支持你們。”
賀景同沉默了幾秒,“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想法。”
“什么想法?”
“我們想做一款沒有評論,沒有個性化推薦的新聞類APP。”
孟謙把剛拿起來的茶杯放下,“沒有評論沒有個性化推薦?這不就是早年的報紙雜志?越活越回去了?”
“微信之所以能火,某種意義上不就是因為它活回了社交軟件最初的樣子么?更何況,一個線上的APP,至少對比報紙雜志還是能多一點功能的,可以看到的內容也會比訂購幾份報紙要多的多,看起來也比報紙要方便的多。
我們只是在想,一個盡可能單純客觀,盡可能由用戶主動發起訴求并提供反饋的新聞類APP,或許反而會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至少,極端者在那里沒有發揮的空間。
既然客觀者都不愛說話了,何必非要讓客觀者聽極端者說話呢?”
“那商業模式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賀景同苦笑道,“為了最大程度是保證客觀純粹,我們是想走訂閱路線,前期的用戶沉淀階段可以考慮先免費一段時間,所以這個商業模式能否成功確實存在很大的疑慮。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對于打擊盜版打擊假冒偽劣的態度越來越強硬,過幾年國內的付費環境應該會越來越好。”
“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不然評論,那有些文章如果有問題,我出于非極端目的的評論也不行了啊。”
“所以我們做的是新聞類APP,以稱述客觀事實為主,不帶入主觀觀念,如果說是新聞有問題,那么APP上經常有錯誤新聞的話大家可以拋棄這個APP。
難得出現問題,我們只要開一個報錯功能就好了,我想大部分客觀的人也不會因為APP上出現了一條錯誤新聞就非得要去說上兩句吧?”
孟謙想了想直接問道,“做這個要投入多少錢?”
“前期投入100萬都綽綽有余了,主要是長期的媒體資源對接。”
“那就先去出方案,先看看你們的這個想法在公司會收到什么樣的反饋。”
賀景同馬上領域,“我明白了,我今天就去跟他們商量細節。”
孟謙笑著點頭,“至少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