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大眾媒體在改變個體觀點的問題上所能起到的影響力遠不如意見領袖,這是由于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輸出不是全部直達普通受傳者,而是有的只能先傳達到其中一部分,而后再由這一部分人把訊息傳遞給他們周圍的最普通的受眾。
哪怕有的訊息能直接傳達到普遍受眾,但要他們在態度和行為上發生預期的改變,需要意見領袖對訊息作出解釋、評價并在態勢上作出導向或指點。
但是在過去那個時代,意見領袖是十分分散的,然而從最早的公眾號到現在的直播,大風集團一直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培養各個領域的網絡意見領袖,并將這些意見領袖集中在了他們的平臺上。
現在這些基于風信清風等平臺發展起來的龐大的意見領袖圈層正在影響著下層普通民眾的決策以及三觀。
這已經是傳統大眾媒體無法競爭的一個領域,把這個東西套到華夏這十幾年不斷編織的世界輿論網絡,一切都不一樣了。
而且,不管是華夏金融的國際布局,還是最近的全球供應鏈事件,我們都可以看到,華夏這個國家做事情的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能隱忍。
他們很清楚自己在哪些問題上的差距,在建立起絕對的優勢之前他們能一直忍著,但一旦他們不再隱忍,他們的對手可能就來不及反應了。”
辦公室里的人開始交頭接耳,這一想法提出后,確實給了大家一個全新的思路。
但這個思路對大家來說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為如果事實真的如此的話,對他們來說接下去的事情可就真的麻煩了。
“孟謙又發文章了!”當大家還在激烈的討論時,突然有人激動的喊了一聲。
“發了什么?”
“這次是針對YouTube和Twitter的。”
9月28日,一場孟謙炮轟BBC的大戲成為了全球大瓜,臨近午夜,當大家吃飽了準備好好睡一覺時,一個連環瓜來了。
當然,這是華夏的時間,歐米這邊正是大白天,畢竟孟謙的這篇文章主要是給他們看的。
新文章的標題為:《YouTubeaoplying!》
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配方,孟謙的文章里把兩個平臺長期致力于封對華夏有利的言論并不斷煽動對抗情緒的證據擺了出來,刪帖,封號,后臺做數據,只要做了的事情,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最終都會變成證據。
這些事情其實平日里在風信和清風等平臺也經常被曝光,也時不時有一些小爆發,針對這兩個平臺孟謙之前也發聲過,只不過這一次,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了一些。
BBC事件熱度還沒來得及下降,懟王孟謙再次上線,目標直指油管和推特。
孟謙直接把兩個平臺稱為人類文明發展之恥。
相比于炮轟BBC,孟謙炮轟YouTube和Twitter得到的市場反應要快的多,先是多個經歷過被這兩個平臺輿論操控的國家媒體跟著孟謙一起揭露了平臺的所作所為,
后面就是一直想要擺脫輿論控制的歐洲列國媒體開始對這兩個平臺的問題大作文章,法國甚至直言如果這兩個平臺不能像風信和清風那樣給到法國方面足夠的經營權,那法國將會考慮讓他們滾出去。
這會兒估計這兩個平臺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么,反倒是BBC內部的人看的清楚。
“孟謙他們,完全是有備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