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下午,華夏這邊確實公布了一份數據,是一份前三季度華夏與各國之間的貿易數據。
數據顯示,雖然被各種限制,但華夏的出口還在繼續增長,特別是科技產業的出口依然保持著很穩定的增長率,華夏在國際科技產品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大。
不過讓很多人在意的,或者說引起熱議的并不是這些數據,并不是限制反而促進了發展,畢竟這個話題大家都已經聊到懶得聊了。
這一次突然引起熱議的話題是澳大利亞和印度在過去三個季度對華夏的進口量創下了歷史新高,貿易逆差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這不禁引發了多國網友,尤其是三國網友的疑惑,發生了啥?
說好減少合作呢?
說好的減少進口呢?
說好的自力更生呢?
說好的對抗呢?
進口額和貿易順差都創下了歷史記錄?所以之前說的一切搞了半天都說了個寂寞?
對很多人來說,真的是很好奇背后的原因的。
不過這個數據如果公布在平日里,大家的好奇基本上是得不到解釋的,大概率只會成為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
廣個告,我最近在用的追書app,【app】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可偏偏,這會兒正是全球線上電子科技產品展舉辦期間,而今天下午,又正好是連續幾場常見電子產品的重點版塊時間,有幾位大佬便結合實施,給大家做了一番解釋。
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
最開始提及這個話題的,是世貿組織的一名大佬,他還給大家分享了一下數據,“從更加細致的數據可以看出,澳大利亞跟印度其實確實是減少了很多華夏產品進口的,這個事情并不只是嘴上說說,甚至包括華夏現在表現最好的智能手機和智能家電。
但問題就是,當他們減少從華夏的進口后就必然需要從別的地方進口來彌補這個缺口,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很多產品從其他地方并不能補齊這個缺口,尤其是對于印度這個人口大國來說,所以他們不得不做了一些迂回策略。
可以說得益于他們的某些做法,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好的向世界證明了華夏多個領域的產品在當下的難以替代性以及市場占有率。
不過他們的決心還是有的,在采取一些迂回政策的同時,印度還做出了另外一個決定,趁著這個機會自己造,說實話,這本身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只不過自己造是需要設備和原材料的,然后他們又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大量的設備和原材料還是得從華夏進口
對華進口又不得不增加了。
也許有人會問,設備和原材料不能從米國,霓虹國這些地方進口么?
當然可以,但是在大量供應和對新入局玩家的供應問題上,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跟華夏比供應效率,除非印度企業愿意花更多的錢,花更多的時間,創造利潤更低的產品,我想大部分企業是干不出這個事情的。
而且關于自己造這個事情其實是有必要深入講一下的,因為不管怎么說,開始更多的自己造東西肯定是一件好事,也算是從造不如買到買不如造的一個轉變。
按照過去的歷史,只要印度能堅持,多專注一些自主研發,熬個十年二十年產品質量也就起來了,從德國到米國到霓虹國再到華夏,其實大家都有這樣一個過程。
可問題又出現了,由于印度企業沒有供應鏈優勢,印度企業造出來的產品性價比跟華夏產品完全沒法比,而且更重要的是,更多國家的企業在進入新供應鏈規則之后得到了規則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