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據說是魏國一游俠兒,不是什么名門出身。后者則是越國前代名相高政的親傳弟子。
說起來也都有璀璨的人生。
但包括姜望在內,確實也沒有多少人關注這一戰。
他們倆無疑是有最好的簽運。有一半的機會進四強,對魏國或者越國來說,都是極好的消息。
相應的,這之所以被視為“絕好的簽運”,恰是因為在絕大部分人眼里,他們這一組,是四強戰中最弱的。
姜望認真看著乙字號演武臺上對峙的兩個人,連重玄遵什么時候離開觀戰席的都沒有注意到。
斗昭對戰甘長安。
這場戰斗,太值得關注了。
相較于斗勉消瘦且凌厲的面容線條,斗昭的面容輪廓,看起來要更寬和一些。
天庭飽滿,眼神明亮,給人以一種非常燦爛的感覺。
很容易讓人心生親近。
他手中握著的刀,很特別。
刀背極厚,刀鋒極銳。刀背和刀鋒,形成三角狀。沒有刀尖,或者說刀尖處本就是一塊三角形的橫截面。乍看起來像一柄斷刀,只具備劈砍的功能。
這是一柄勇猛剛毅之刀。
看到它的第一時間,姜望就想起了斗勉的那柄天野刀。
作為戰利品,當時他還拿在手里感受了一番。
天野刀刀頭巨大夸張,極其兇厲,號稱“一刀落而天地分野生死相隔”。
斗勉視之極珍。
從外觀上來看,天野刀和斗昭手上這柄刀絕不相同。
但姜望完全能夠感受到它們血脈相連的共顫,斷定這應該是同爐所出的兩柄名刀。
長時間對長相思的溫養,已經讓他對名器有了一些自己的認知。
斗昭的這柄刀,非同凡響。
站在斗昭對面的甘長安,則是一個面容非常青稚的少年。
光看臉的話,說他只有十三、四歲,都有人相信。
不過十九歲也的確不算大,與看臺上的姜望同齡。
相較于姜望這十六歲才磕磕碰碰開脈的“窮孩子”。
甘長安出身名門,自小天賦過人,八歲的時候,就被秦帝最為信重的謀士王西詡,期許為“能長安”。
意指這孩子一生平坦,且才華獨具,在八歲的時候,就有一方城主之才略,能“使一地長安”。
“八歲能長安”這句話,也被廣為流傳。
很多人稱贊神童,都以此句。
姜青羊十八歲才名揚臨淄,算是留下了自己的名聲。而甘長安八歲就名滿咸陽城,是真正從小耀眼到大的天驕。
面容青澀的甘長安,穿著一身黑色文士服,身形單薄,兩手空空。與其說是超凡強者,倒更像是哪家私塾偷跑出來的蒙童,總感覺他隨時要拿一本書出來,搖頭晃腦地背誦。
但姜望能夠感受得到,他身上那引而不發的銳氣。
他是帶著刀的。
只是現在,還未到他出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