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大軍人吃馬嚼,得多少人從后方將這些糧草源源不斷的運送至前線?
故而,古代大軍動輒號稱五十萬、八十萬、百萬大軍,其實真正能夠參與作戰的不過泰半而已。
其中至少有將近一半,都是支持這些參戰部隊進行作戰的民夫而已。
否則,前線幾十萬大軍難道自己運糧,或者喝西北風么?
而戰線拉的越長,對于后勤的壓力自然也就越大,并且更可怕的是,運糧的民夫也是人不是機器,他們在漫長的運糧途中,人馬也都是要吃喝拉撒的。
故而,十石糧秣從后方出發,待運到前線戰場時,很可能就只剩下五石乃至于兩三石。
正是因為交通運輸的不便以及運輸器械的落后,使得古代行軍打仗的糧草問題極為重要,不然也就不會有那么多人費盡心機,想要截斷對方糧道了。
除此之外,這些民夫除了運送輜重糧秣之外,還要在大軍扎營時伐木壘營,生火做飯,甚至于在攻城時制作攻城器械。
故而,凡大軍出征,則必定會有大量的民夫隨軍而行,負責供養整支大軍。
所派遣的軍隊越多,相對應所需要的民夫自然也就更多。
如此一來,二十萬大軍配合十萬民夫,整整三十萬張嘴還不算戰馬,這些人每天在前線所消耗的糧秣都堪稱天文數字,對于后勤壓力來說已然非常之大!
再加上敵國境內長途奔襲,這幾乎要整死后勤部隊,必須得依賴于以戰養戰才可。
故而,諸葛暗才會決定將三十萬大軍,直接縮減至二十萬之眾。
否則三十萬大軍,至少得十五至二十萬民夫配合出征,如此興師動眾近五十萬人遠赴出征,恐怕還不等打到大驪國都城下,北征大軍自己就已經因為缺糧少糧而垮下了。
對于這等道理,趙政自然也能夠聽懂明白,于是也當即頷首,認可了諸葛軍師所言二十萬大軍出征一事。
“不過我軍兵力雖寡,卻勝在出奇制勝!此戰,又并非攻城奪地之戰,而是在解圍大行的同時,盡最大可能損傷大驪國力!”
言及此處,軍師諸葛暗拂須而笑,卻又再一次獻策而道。
“故而我軍除過威逼大驪國都之外,還有另外一計……或可出其不意,一戰功成!”
趙政聞言頓時大喜,登時連忙而道。
“哦?軍師還有妙策?!”
……
“自古千年大才,當世罕出也。
凡魏鞅、諸葛暗,皆為不世奇才也!
如此大才,競相為秦王所愚,以至助暴為虐,禍及九州,生靈涂炭矣!
惜哉!此不為天道崩殂,倫禮盡喪,九州蒙塵之至暗之世乎?”
《驪書》·范建(原大驪王朝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