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段曉晨的巡回演唱會持續登上熱搜,讓“海明威”這個名字的熱度也跟著居高不下。
現在網民大部分都已經意識到,“海明威”=“林可”。
不過那些水軍似乎處于消極怠工的狀態,仍然懶洋洋半死不活地攻擊著“林可”這個名字,沒有順著線索來大罵“海明威”。
同時,這段時間也有一些曾經和林可有牽扯的女星頻繁地拋頭露面,不知是靜極思動呢,還是想復出撈錢,一個一個地接受專訪,參加訪談節目,參加綜藝。
她們有的對當年的事情仍然諱莫如深,有的則坦然地回憶當年的一些故事。
有人對“林可”仍然咬牙切齒。
也有人則一邊抹著淚,一邊含笑表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我最重要的是向前看。其實仔細想想,林可這個人其實真的沒有那么壞,我已經原諒他了。”
演技一個比一個精湛。
杜采歌對此表示,不關心,不在乎,根本不理會你們說啥了。
我連你們是誰都不認識。
沒錯,我要是繼承原主的全部因果。
所以你們如果要在網上罵我,我受著;你們如果要打官司索要賠償,我奉陪。
但是我絕不可能隔空回應你們說的任何一句話。
也沒興趣去重新認識你們。
就醬紫。
雖然5月1日到3日,杜采歌給自己放了3天假,享受了國際勞動者的權利。
但《鬼吹燈》的搬運仍然以網文界人士難以想象的速度推進著。
以《鬼吹燈》的質量,大家紛紛猜測,他每天最多能寫6000-8000字,寫1萬字就得吐血的那種。
但其實他大多數時間,每天都搬運了2萬字,甚至接近3萬字。
當然偶爾摸魚那也是免不了的。
額,不對,不是摸魚。
讀書人的事,能叫摸魚么?
那叫搜集素材,是整理大綱,或者是尋找靈感。
在勞動節七天假期結束前,杜采歌整理了一下自己最近的勞動成果。
《鬼吹燈》的搬運已經來到了105萬字,“云南蟲谷”部分全部結束,“昆侖神宮”部分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因為杜采歌做了修改的緣故,雖然語言更精煉,但由于情節進行了強化,導致每一部的字數都比原版略多。
昆侖神宮部分,可以說是整本中神話色彩最濃的一本。
作為傳說中天地的脊骨、祖龍的發源之地、西王母之鄉,昆侖山在大華國人的心目中有著太特殊的地位。
而格薩爾王的傳說也被融入到這一部分的故事當中,使得這一部的故事有了許多近乎于超現實的因素。
而畢竟這是一部探險、盜墓,立足點是沒有超凡能力的現實,所以既要寫得班怪陸離,又要不脫離實際,就很考驗作者的功底。
所以這一部,其實是杜采歌修改得最少的一本,他對自己的筆力還沒有足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