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金錢之外,人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然后每個大導演,都會有自己的一個團隊,比如攝像、燈光、道具、化妝這幾個位置,一定會有自己的熟人,經常合作。
如果只是小打小鬧,那還無所謂。
因為有些細節就沒必要太抓。
比如剛剛拍完的杜版《那些年》,杜采歌覺得在故事性方面,自己的版本是不會輸給原版的。
可是在細節方面,那就比原版差了許多。
男女主角的演技,不遜色于原版,甚至好于原版。
但是配角的演技,比如道具,一些鏡頭的運用,其實都差強人意。
只不過區區300萬的投資,那些工作人員的工資也不高,演員的片酬也不高。
人家拿一分錢,做一分事,很合理。
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拿1分錢、做十分事,多出的那9分是為了夢想而拼搏。
所以杜采歌不可能要求太高。
可如果想要獨立執導大電影,杜采歌就肯定想把細節做得盡善完美。
而想把細節盡量做到最好,就必須有自己的班底。
要有懂得自己心思去運鏡的攝像師。
要有不需要自己浪費時間,能恰到好處給出燈光的燈光師。
要有能夠根據一些含糊不清的描述(因為大多數時候導演真的很難把自己的需求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做出稱心合意道具的道具師。
比如杜采歌說,我要這個道具酷一點。
道具師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他的想法,做出符合他要求的道具。
同樣,服裝、化妝、場景師等都很重要。
一部能大爆的電影,就是由這些小細節堆砌起來的。
想要把這些細節都做到位?如果沒有自己的班底,是絕對辦不到的。
杜采歌現在這么勤勉地社交,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就是想打好一個基礎。
等到將來他登高一呼,揮舞著支票“大家一起來拍一部好電影吧”,才能從者云集。
……
《那些年》殺青,不代表杜采歌的工作就完成了。
作為導演,他還要帶著后期組,處理特效、剪輯、配音等。
哪個環節都少不了他。
當然,比起之前拍攝期間,他的時間還是要寬松一些。
終于可以抓緊時間,多存一些稿了。
《龍蛇演義》已經正式上架,上架時是107萬收藏,首訂達到23萬多。
比起《鬼吹燈》有所不如,畢竟受眾沒那么廣。
但也算得上是一部現象級的作品了。
杜采歌本打算寫到40多萬,50萬字左右就交給槍手續寫。
但是遇到了一個問題。
盧旭東等物色了不少作者,沒有一個能駕馭好《龍蛇演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