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根本就是一樁大喜事!
若皇帝尚在,縱然曹氏篡逆,漢中王始終要認這個皇帝。于是漢中王的頭頂上,就始終有一個皇帝在,要剝離這個皇帝,不知道還要費多少功夫,消耗多少政治資源。
現在這個皇帝自家失蹤了,也就沒了壓在漢中王頭頂上的人,不是很好么?
這時候為人主者,難道不該去把握住時機、更進一步么?
但法正并沒有直接對漢中王這么說。
他是個聰明人。當年玄德公進位漢中王的那一次,他就知道自家主君是何等愛惜羽毛。那簡直已經到了,咳咳,有些出格的程度。
當日,法正興沖沖地預先寫好了勸進表文,結果反而因此而遭主君所不喜,還一度遭到疏遠。所以,現在的他絕不會太過催迫主君。
既然漢中王滿心疑慮皇帝的下落,法正就選擇首先反躬自省,推動漢中王去徹查此事。當然,此舉不僅是下一步舉措的鋪墊,同時也能站在中樞的角度,稍稍壓抑驟得潑天大功的荊州、交州軍府,以彰顯中樞的威嚴。
按照法正的想法,查問得越是清楚,有些事情就越難推卸責任。到最后,事實自然會迫得漢中王有所決斷,而能夠參與決斷的人必定是身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的自己;必定是預先提供了唯一一條可行路徑的自己!
那條路徑,當然不是與曹氏互潑臟水,展開罵戰。而是在攻取長安之后,應當立即展開政治上的一系列動作,先將關中囊括入漢中王國,繼而更進一步!
只消漢中王踏出那一步,群下再多的動搖,再多的疑慮,再多的雜念,全都會無影無蹤。到那時候,誰還能說什么漢賊?誰還能懷疑漢中王興復漢室的決心?
至于河北、中原那邊的反應,何須在意?
法正堅信漢中王必能為一代雄主,成千秋偉業,到那時候,誰還會糾結失敗者的狂吠呢?
更重要的是,只要漢中王起了這個念頭,日后他總會記得,最初提議的是我法孝直!
可是……
誰曾想,漢中王每臨大事,都離不開孔明!
法正慢慢思忖著,發現幕僚們的眼光陸陸續續集中到自己身上。
也罷,今日就聽聽孔明有何高論。
他乜視身邊文武同僚,起身出列,奉上了一卷書簡:“大王,這是我來此路上,收到關、雷兩位將軍發來的機密文書,其中說到了……咳咳,說到了與皇帝相關的一些事。”
劉備輕咳一聲:“無妨,請孔明先看過。”
法正猶豫了一下,將書簡呈給諸葛亮。
旬月前劉備令法正以護軍將軍名義,要求荊州、交州兩軍清點此戰的殺傷、俘虜和繳獲。這道命令說得隱晦,但關羽和雷遠自然明白其中蘊含的意思,于是也照著要求,作了許多清點整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