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和劉晉比起來,他頓時就覺得自己以前那根本就是小打小鬧,上不了臺面,以前累死累活的,一年忙到尾頂了天能夠賺幾萬兩銀子,這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這還是糧食買賣,屬于這個時代最賺錢的幾個買賣之一,和鹽、鐵、絲綢、茶葉、布匹等買賣并列為這個時代最賺錢的買賣。
可是劉晉呢,一個西山煤業靠著賣以前沒人要的煤炭僅僅在京城這邊就能夠賺百萬兩銀子一年,搞出來的玻璃廠,那更是暴利的東西,古今樓都是京城達官顯貴們爭相消費的地方,現在又跑到海洋上來發財,來一趟朝鮮竟然可以賺三百萬兩白銀。
這手段,這發財的速度,他是真的嘆服。
好在這買賣也是有他的份,這船隊和玻璃廠是分開的,船隊賺的錢是船隊的錢,玻璃廠賺的錢是玻璃廠的錢。
畢竟股東不一樣,船隊的股東是杜明恩、劉晉、弘治皇帝,玻璃廠的股東是劉晉和朱厚照,賬還是要一筆筆算清楚。
這玻璃制品從玻璃廠這邊先賒購過來的,價格按照古今樓這邊銷售價格的七成來算,到了朝鮮這邊,杜明恩賣是按照古今樓這邊兩倍的價格來銷售的。
所以仔細的算一筆賬,回去之后將玻璃廠這邊的款項一結算,再給這一次出海的船員們發發薪水、獎勵等等,這一趟還是能夠有兩百萬兩的利潤。
根據當初商量好的,他杜明恩能夠占三分之一,也就說來朝鮮這邊一趟,僅僅也不過才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他就能夠賺到差不多將近七十萬兩的銀子。
算到這里,杜明恩整個人都笑的合不攏嘴,這銀子來的太快,太輕松了。
這更是堅定了他跟隨劉晉發財致富的信心。
“難怪南方這邊的那些大家族一個個都想方設法的出海做買賣,這出海一趟就足夠吃上一輩子了。”
杜明恩想起了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區,有很多的大家族都在暗地里出海做買賣,一個個都富的流油。
他以前只是做糧食買賣,沒有接觸過海貿這一塊,對于這海貿的利潤并沒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但是現在他一下子就知道這海貿的利潤了,也是切身的體會到劉晉所說的一本萬利。
“這還僅僅只是走一趟朝鮮,如果將來有機會去歐洲、去非洲呢!”
此時,在杜明恩的雙眼之中,這眼前波濤洶涌的大海就仿佛是蘊藏一座座金山、銀山的聚寶盆,只要有船,他就可以從中獲取無窮無盡的財富。
至于陸地上販賣糧食的買賣,他現在根本就看不上眼了,這種辛苦錢還是讓給別人去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