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戶部尚書,對于朝廷各項開支那自然是了如指掌,大明朝廷每年用來修筑城墻的開支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在大明開國的時候,因為軍力強盛,還能夠依靠強大的武力對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對于修筑城墻的依賴性還并不嚴重,但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明朝就一直在長城原有的基礎上修筑長城,以此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
到了土木堡之變后,明王朝再也沒有能力對蒙古諸部進行大規模的遠征,由此對于加強北方防務,修建長城防御體系就便更加的急迫和重要了。
從正統皇帝朱祁鎮開始,明朝就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興筑,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嘉靖末年,整個過程持續了130年的時間。
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連接秦長城,蜿蜒六千余公里,氣勢宏偉無比,后世所看到的長城其實都明朝修建的長城。
這長城的修筑極為不宜,在長城東段這邊主要是以青磚和條石砌成,非常的堅固,這造價自然不菲。
至于西段以及其它的大部分長城其實都是用壘土筑城的,夯土墻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筑成的,每一米造價約要一兩銀子。
由此就可以知道這修筑長城是何等耗費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了,他們老朱家的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嘉靖皇帝,幾乎差點就要貫穿整個明朝了,代代皇帝的努力下,歷時200年的時間,這才將長城給修筑起來。
其中到底耗費了多少的錢財、人力、無力等等,這幾乎都已經無法去計算了。
除了修筑長城,這京城和邊鎮地區的城鎮也同樣也是需要修筑的,這同樣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對此周經這個戶部尚書是深有體會的,大明朝廷本來就窮,窮的揭不開鍋,但是依然不得不每年將大量的物力和財力花在修筑城墻上面。
現在看到這個水泥,看著眼前非常快速、簡單修筑起來的寬敞馬路,他就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有了這水泥,修筑長城也好,修建城墻也好都將會變的非常的簡單,不過是一些沙石,再加上一些水而已,簡單的混合攪拌一下,這修筑出來的馬路又堅硬如同石頭,還不怕風吹雨打,不怕水侵火燒。
“確實是神器了!”
李東陽和周經一樣,同樣手里面抓著一把水泥,看了看身邊攪拌的水泥漿,再看看旁邊寬敞的水泥馬路,回頭又看看正在快速不斷向前修筑的道路,也同樣發自內心的感嘆一聲。
“有此神器,我大明再無憂了。”
張懋同樣點點頭說道:“只需要在邊鎮地區用水泥修筑起城墻來,蒙古人休想再進入我中原大地半步。”
“不單單是修筑城墻,如果我大明全國各地都用這種水泥修筑成這樣寬敞的官道,那我大明無論是調兵譴將,還是南糧北運都會極為便捷。”
李東陽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來天津一次,他仿佛看到了一個嶄新的大明,一個強盛的大明,手中的水泥已經不再是水泥,而是神器,大明強盛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