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一旦解開海禁,我大明四方的藩屬國必然年年大舉上貢,而我大明國庫空虛,必然無力回贈,有失我大明國威。”
第四位站出來的人就有些份量了,他叫戴珊,官職是左都御史,這個官職相當于現在的最高檢的一把手,是正二品的朝之重臣。
他的話直接將這個海禁和以農為本的國本聯系在了一起,開海禁就是放棄以農為本,就是動搖大明的國本。
同時又提到了藩屬國朝貢的事情,因為好面子,所以每次有藩屬國來朝貢的時候,大明這邊必然數倍還之,導致大明大量財力的消耗,這也是嚴格實行海禁的一個重要原因。
周經的話一出,一個接一個的大臣接連站立出來,仿佛他激起了群憤一般,周經僅僅只是說了一句話,接下來接連十多個大臣都紛紛表示了堅決反對。
從祖制說到國本,又說忠孝仁義,同時在他們的口中,這海禁一旦解開,大明就會天下大亂,生靈涂炭,國之不存等等。
“臣彈劾周經,周經身為戶部尚書,為國之重臣,上不思為君王、社稷分憂,下不思為天下黎民百姓謀福祉,竟胡言亂語要開海禁,實乃尸位素餐、不忠不孝之人,如此之人豈可位于廟堂之上,又豈能一心為國為民。”
同時有御史直接站出來彈劾周經,將周經說一文不值,同時一心要見周經給直接打死。
弘治皇帝一直沒有說話,臉色卻是并不太好看,其實這開海禁的事情,周經、李東陽和謝遷、劉健、張懋幾人也是找弘治皇帝這邊昨天商議過的。
李東陽和周經從天津這邊回來,可不僅僅只是帶回來了百萬斤的海魚,還有一百多萬兩銀子,這是杜明恩出海賺回來的三百萬兩銀子當中,除開成本之后歸屬弘治皇帝的利潤。
所以他也是嘗到了這個海貿的甜頭,知道這個海貿非常賺錢。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從太子朱厚照這里,也從李東陽和周經這里,更是從掌管錦衣衛的蕭敬這里知道了天津這里發生的一切。
知道這海洋捕魚對于大明的重要性,一旦開放海禁,大明萬里海疆可以捕魚的話,整個大明每年捕撈的海魚足以養活沿海地區成千上萬的人。
特別是現在北方三省鬧饑荒,因為這海魚的收獲巨大,北直隸和山東都靠海,只要有船就可以出海捕魚,就可以讓饑民填飽肚子,度過眼前這一關。
所以愛民如子的弘治皇帝昨天的時候就召集了朝中的重臣統一了思想和意見,準備在今天早朝的時候由周經提出來,然后大家商議一番,這海禁不一定要全面開放,可以先開放捕魚,至少讓沿海地區的老百姓能夠出海捕魚,用來填飽肚子。
然而讓弘治皇帝沒有想到的是這周經僅僅至少剛剛提出來,這朝堂之上竟然會有如此多的人站出來反對,實在是讓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