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經首先是講了這個海禁的由來,同時也是講出了時移勢遷的道理,認為這海禁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必須要進行改變。
“其次,解開海禁并不影響我大明以農為本的國策,相反海洋富饒,漁業資源極其的豐富,擁有幾乎無窮無盡的漁業資源。”
“民以食為天,海洋之中的海魚是最為廉價易得的肉食。”
“所以解開海禁不僅僅不會動搖國本,相反能夠造福黎民百姓,現天津捕魚,一船出海一日就可得超過十萬斤的海魚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接著他又說到了國本,切入點就是海魚,這個廉價易得的肉食,現在京城這邊賣一文錢一斤,天底下就沒有如此便宜的肉食。
關鍵是量還非常大,天津這邊僅僅幾艘船而已,每天都可以捕撈到超過百萬斤的海魚,這個說明力就足夠強大了,讓人無法反駁。
“至于東南沿海的倭寇,其中大部分的倭寇其實都是我大明商人假扮,其目的是為了出海貿易,謀取豐厚利潤,真正來自倭國的倭寇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東南沿海的商人之所以假扮倭寇,私自出海,自然是因為海貿利益巨大,利潤豐厚,同時我大明實行嚴厲的海禁,所以才會慢慢的形成了倭患。”
“古話說,堵不如疏,既然商人有出海經商的需求,還不如干脆直接海禁允許商人出海,如此一來,倭患自消。”
說道倭寇,周經則是講出了倭患的真相,真正來自倭國的倭寇數量極少,大部分其實還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大家族假扮倭寇出海牟利。
“至于藩屬國上貢,我大明自有定數,一來可嚴厲規定其上貢的規模、人數、次數,二來我大明和各個藩屬國世代友好,理應輕財貴義,朝貢也應如此。”
說到這個朝貢,周經這戶部尚書就深有體會,每一次的朝貢對于大明而言都是一次放血,這面子害死人,所以他也是提出了輕財貴義的理念,來減輕大明這邊的負擔。
“至于彈劾臣的言論,臣自認為一向對陛下忠心耿耿,上不負陛下之信任與重托,下不敢忘黎民之疾苦。”
“現如今饑荒肆虐,餓殍滿地,臣親眼所見饑民吃光了樹皮和草,也同樣在天津這邊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天津這里,因為陛下愛民如子,聽聞黃金洲有高產良種,特意組建船隊前往引種回我大明,所以才有了船隊出海捕魚訓練。”
“因為海洋捕撈,天津一地不僅僅沒有受到絲毫饑荒的影響,甚至于所有的一切都萬象一新,朝氣蓬勃,不僅僅沒有一個災民餓死,更是人人安居樂業。”
“那些彈劾、攻訐臣之人,陛下應該派他們去視察下災民的情況,應該讓他們和災民們同吃同住,嘗一嘗饑餓的滋味,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夠真正感受黎民之疾苦,而不是站在這廟堂之上,口口聲聲喊著黎民百姓,卻是沒有絲毫將他們放在心上。”
最后,周經更是毫不客氣的就反駁那些彈劾、攻訐他人,這一次出去是真的感觸良多。
在京城這邊,災民們餓殍滿地,吃樹皮、吃草根,餓的皮包骨頭,但是在天津這邊,災民們可以頓頓吃肉,那些去的早的饑民,因為天天吃肉,一個個都肌肉結實,孔武有力,同時在劉晉的組織下,更是修建港口、城市、水泥馬路等等,讓整個天津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