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當一個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皇帝也是不錯的。”
內心里面,弘治皇帝又是如此的想道。
可是再想一想這些年來面對草原狼的窘迫、被動和屈辱,弘治皇帝的內心又很清楚,朱厚照所說的是對的,大明必須要有所改變了。
以前納糧開中,鹽商為了方便將糧食運輸到邊鎮地區,紛紛大規模的招募流民前往邊鎮地區開荒種糧,這極大的加強了邊鎮地區的防御。
但是這納糧開中無法持續下去,改成納銀開中之后,邊鎮日漸衰弱,邊軍軍需得不到保證,戰力越來越低。
這邊軍戰力越低,草原游牧民族就更加肆無忌憚,年年扣邊,年年劫掠,范圍越來越大,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長久下去的話,大明必然會被這邊鎮所拖垮,特別是這大明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最后全部都會被這邊鎮吸的干干凈凈。
他知道,大明必須要做出一些改變了,否則縱然是朱厚照這個皇帝能夠安穩一生,那下一個皇帝呢?
再過上幾十年,上百年呢?
真正等到邊鎮徹底糜爛的時候,再和現在一樣來上一次天災人禍呢,這大明的江山說不定以后就不姓朱了。
想到這里,弘治皇帝就更加的憂愁了。
他是一個好皇帝,繼承了這大明的江山,自然也是想著將這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直傳承下去。
同樣的他也是一個父親,還是一個好父親,同樣也是想著自己是不是能夠為兒子留下一些什么,能夠為自己兒子肅清一些頑疾,方便他將來能夠更好的統治這大明的萬里江山。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再用余光看了看身邊的這幾位國之重臣,再想一想這一次北方三省的饑荒事情,接著再看了看腳下這條蜿蜒到視線盡頭的寬敞水泥馬路,心中頓時就有了很多的決斷。
“或許這就是大明轉變的轉機。”
腦海中不自覺的就想到了劉晉,仔細的回想這個劉晉所做的一切。
從望月樓這邊遇到劉晉,聽到他談論大名之外的世界,到蜂窩煤的出現,再到現在,他在天津這邊出海捕魚、經商,解決了這一次的饑荒問題,更是讓自己和朱厚照的腰包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鼓起來,現在又是發明了水泥這樣的神器。
弘治皇帝的臉上又不自覺的露出了一絲微笑。
弘治皇帝身邊的朱厚照也好,還是內閣三閣老也好,此時誰都沒有注意到弘治皇帝的變化,誰都不知道弘治皇帝的腦海中想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