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我們長蘆鹽場的背景,我們長蘆鹽場是朝廷正式批準成立的大明第一家私營鹽場,所以在我們長蘆鹽場出去的鹽,它雖然是私鹽,但是它是受朝廷各方保護的鹽,大家大可放心這一點。”
“另外我在這里透露一點,長蘆鹽場的股東當中,不僅僅有劉晉劉公子,更有當今的幾位國公,而且還有當今天子和太子殿下的股份,所以大家可以絕對放心,不會因為販賣我們長蘆鹽場的鹽而觸犯國法。”
李繼業非常鏗鏘有力的介紹了下長蘆鹽場的背景,說到弘治皇帝和朱厚照的時候更是恭敬的對著京師的方向一拜,以此來顯示對弘治皇帝和太子殿下的尊重。
聽到這里,很多原先還弄不清楚狀況的人頓時煥然大悟,接著也是紛紛點頭。
鹽這個買賣嘛,誰都想要去做,誰都想要插一手,因為里面的利潤實在是太驚人了。
但是整個大明的鹽基本上都是被徽商和江南地區的大商人給壟斷,少數一些山西的池鹽、四川的井鹽什么的,產量低,遠不能和江淮地區的鹽相比。
他們這些北方地區的商人根本就很難插進鹽的買賣當中,因為一直以來,大明的官場當中南方士林的力量就非常的龐大,想要插進鹽的買賣當中,首先在官場上你要斗得過的南方人。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官辦的鹽場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江淮地區,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也是這些地區的人先得利。
北方的北直隸和山東雖然也靠海,但是因為這些地區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開發早,沒有大量的森林和樹木,在以煮鹽為主的時代,開辦鹽場的耗費太大,自然也就沒有什么鹽場。
這現象也是一直持續到嘉靖年間,隨著曬鹽法的出現,北直隸和山東這邊才慢慢的出現一些私人鹽場。
所以北方的商人、士紳等等都很想插手鹽的買賣,只是一直插手不進去。
現在聽到李繼業的話,大家頓時就一個個放下心來,感情這長蘆鹽場的背景如此之大,還有什么可怕的,有朝廷的認可,畢竟兩百萬兩白銀不是白交的,更是背景驚人,誰敢來找長蘆鹽場的麻煩?
這可是當今天子和未來天子的產業,除非是活膩了,不想在大明混下去了,否則誰都不會來找長蘆鹽場的麻煩。
“現在唯一需要擔憂的就是這長蘆鹽場的產量了,產量不行的話,如此多的人來分,能夠分到手的就沒多少了。”
張天豪此時也是放下心來,有如此硬的背景,又是朝廷認可的鹽場,大可以放心的去販賣這長蘆鹽場的鹽了。
接著他看了看在場的幾百號商人,頓時就覺得這競爭的壓力依然很大,一個鹽場的產鹽量是非常有限的,人一多,能夠分到的蛋糕就少了。
不單單是張天豪如此想,在場的其他商人也都是如此想到,很快就有人站起身來說道:“不知道你們鹽場的產量有多大啊?我們怎么多人,夠不夠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