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估計還沒有來京城,但王守仁王陽明此時卻是在京城,到底要不要去拜訪一下子這個格物致知的牛人?”
想到了唐伯虎,劉晉又起了王守仁。
事實上唐伯虎雖然有才,但以他的性格即便是沒有弘治十二年的科舉鬻題案,他能夠當官,他也遲早會栽跟頭,人太狂妄,太過目中無人,終究是會吃虧的。
相比之下,王守仁雖然知名度沒有唐伯虎高,但是王守仁卻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從后世給他的評價就可以知道。
他被譽為是明代最杰出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他那句格物致知的名言縱然是在后世依然被受推崇。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心學名言已經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三家的思想精髓,這也是他被推為心學集大成者的原因了。
如果說唐伯虎只是自己牛氣哄哄的話,那么王守仁是真的牛上了天,他的思想學說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有太多、太多的名人對他都推崇備至。
對于這樣的牛人,劉晉自然也是仰慕已久,很早之前就想認識他了。
只是一直以來,劉晉都在到處忙碌,也是沒有時間在京城這邊交朋訪友,所以穿越過來差不多兩年了,劉晉也都沒有機會去認識下這個牛人。
現在過完年,很快就要春闈考試,劉晉也是尋思著是不是找個時間去拜訪下這個王守仁,認識下這個歷史上的牛人,順帶著看看能不能要個簽名什么的。
王守仁此時是在京城這里,因為他的父親王華也是一個牛人,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當官最后也是官至南京吏部尚書,不管放在哪里朝代來說,這也絕對是一個妥妥的牛人。
弘治十二年的王華已經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府是專門用來輔導太子的機構,換句話說詹事府的這些人都是皇帝選出來的給未來皇帝的班子,前途無量的那種。
王守仁跟著自己的父親王華,此時也是居住在京城這里,要見一見王守仁的話,劉晉是可以直接去拜訪的。
“算了,和這樣的牛人見面,總覺得虛得很,順其自然,既然要一起參加會試,想必到時候肯定是有機會見一見的。”
不過,很快劉晉又覺得有些虛,面對這樣的牛人,比面對弘治皇帝都還虛,在劉晉這個后世穿越者看來,弘治皇帝也就那樣,投胎技術比較好,所以才當了皇帝。
但王守仁這樣的牛人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是真的牛,光耀古今的思想家,讓人不得不佩服。
自古以來能夠稱得上思想家的人寥寥無幾,而能夠達到王守仁這樣高度那更是鳳毛麟角,幾百年才可能出一個。
可以說在王守仁之后,明中晚期一直到清朝甚至于可以說到后世,整個華夏大地上面就沒有出過能夠和王守仁一樣杰出的思想家了。
這并不是吹,而是事實,他就是如此牛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