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劉晉還不相信有人會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和倫文敘熟悉之后就相信了,他真的有這個能力,任何的東西他看一遍就能夠記住,很快甚至于能夠倒背如流,讓人嘆服。
豐熙這個人和周經有點像,品行耿直,敢說,有點剛正不阿的味道;劉龍性格比較活潑開朗,年紀也很輕,比劉晉大三歲,他本就官宦之弟,父親是刑部員外郎劉鳳儀,所以也是比較圓滑一些,和劉晉走的很近。
“劉兄~”
接著劉晉又和劉龍打招呼,然后再看向豐熙的時候。
“豐…兄…”
豐熙這個名字是真心不錯,不過這個姓和兄字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讓劉晉這個后世穿越過來的人覺得怪怪的,所以每次和豐熙打招呼的時候,劉晉都會不自覺的拖長一些。
“劉兄~”
兩人也是笑著和劉晉打招呼。
劉晉是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他們四個人都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算起來劉晉也算是他們半個小上司。
如果按照七品縣令來算的話,這七品相當于后世一個縣(區)的一把手,當然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知縣掌握的權力要比后世的縣一把手大多了。
劉晉這個從六品差不多就相當于副廳級的干部了,放在后世來說,那也妥妥的牛叉哄哄了,更為關鍵的是劉晉是翰林,在這里待幾年時間,升官就可以和坐火箭差不多。
新晉的五個翰林,每天劉晉都是來的最遲的,都是掐著點過來的,大家也都已經習慣了,大家彼此互相打完招呼,也是各自在的辦公桌上面默默的看書起來。
古代上班也是有自己的規矩,特別是在翰林院這樣的地方,規矩就更多了,翰林院其實相當于皇帝的秘書機構,平時給皇帝、太子講講課,編寫下皇帝的詔書、旨意之類的。
另外就是編書、修書,編書一般都是編寫當今天子的書,其實也就是記錄下皇帝日常的生活、工作之類的,然后將這些東西編寫成書以供后人學習。
修書一般也就是修史書,最多的自然還是要說明當今這個朝是順天應時,一般的程序就是故意的貶低前朝,說前朝怎么、怎么暴虐、腐敗,前朝的皇帝怎么昏庸無道之類的,然后就是大寫、特寫本朝的開國皇帝老朱同志和歷代君王的偉岸形象,什么拯救蒼生黎民于水火之中之類的。
這些就是翰林院翰林們的日常工作了,所以大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翰林院的翰林們升職都很快了吧。
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啊,根皇帝離的近,自古以來都是機會多多,隨便提拔一下,也比下面累死累活升的快啊。
明朝因為算是得國最正,朱元璋同志一介布衣,驅逐暴元,恢復漢家衣冢,得國之正,無人能比。
所以翰林院的翰林們在修書上面就輕松很多,根本就不需要去苦惱該如何修書,得國正,自然也就不需要像后世的螨清一樣,需要故意抹黑前朝,需要刻意來通過修史書,將歷史改的面目全非來說明自己是順天而行。
說完了這些,大家也就應該知道劉晉這個翰林的日常工作是很輕松的,翰林院修撰,天天看看書就可以了,根本就沒有什么需要劉晉去修撰的。
每天清閑的很,所以劉晉看書之余也是拿出了紙和筆,不斷的在紙上寫寫畫畫,打發下時間的同時,也是研究下新式紡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