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這東西,他們從鹽場拿出來非常便宜,但算下打點、算運輸費用,再算買鹽引的銀子,這些加起來的話,一斤鹽差不多也是要幾文錢的成本。
這個價格可以說相當低了。
所以以往的時候,他們賺錢就非常的簡單,用銀子去買鹽引,然后再去鹽場這邊提鹽出來,轉手再一層層的賣下去。
幾文錢一斤的鹽,轉手就賣個二三十文錢一斤,幾倍的暴利,然后下一層的鹽商再一手,加幾文錢賣給終端的銷售商,這些終端銷售商再加幾文錢一斤,然后缺斤少兩、滲泥沙等等的方式,最終的銷售價依然還是要高達幾十文一斤。
這還是正常的情況,有時候,這些鹽商還會根據情況加價,像云貴地區,江西、湖南、湖北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身又不產鹽的情況下,鹽的價格還會更高,百文一斤也不算稀罕。
所以鹽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程伯安、祝本端、馮相這些大鹽商,他們控制了鹽場,只有他們能夠從鹽場里面拿到鹽,所以處于這個產業鏈的游,吃最大的利潤。
一斤鹽賣五十文一斤,他們這些大鹽商就要吃掉至少一半的利潤,有二十五文的利潤是屬于他們這些大鹽商。
而且這些大鹽商往往并不需要多復雜的操作,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從鹽場當中拿鹽出來就可以了,非常的簡單。
當然,并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這樣的大鹽商,這些大鹽商的背后都有極其龐大的背景,基本每一個人的家族在朝廷都有人。
或是自己本家出去的子弟,在朝中為官,又或者是自己本家聯姻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的同鄉等等之類的,總之每一個都有著非常龐大的關系網絡。
再加又打通了地方的每一個環節、鹽場的下等等,所以他們這些人繳納了銀子拿到了鹽引,才能夠從鹽場里面將鹽給拿出來。
如果是其他人,即便是繳納了銀子拿到了鹽引,想要從鹽場里面提鹽出來,那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鹽場這邊有很多的理由來輕易的打壓你,比如提鹽需要排隊,而基本每一個鹽場排隊的鹽引都已經排到了幾十年之后,你覺得什么時候能夠輪到你?
除非是你的背景足夠大,比如像建昌伯、壽寧候這樣的皇親國戚,他們就經常向弘治皇帝要鹽引,一要還是十萬引、二十萬引的要。
他們的鹽引,自然沒有誰敢怠慢,很快就可以提出鹽來,不過一般這些人都不會真的自己去提鹽,而是會非常省事的將這些鹽引轉手一賣,直接就變現成了銀子。
總的來說,鹽場都是被程伯安、祝本端、馮相等等一個個大鹽商或者大家族所控制,像提出納銀開中的葉淇葉家本身就是江南地區的豪族,也是做鹽生意的,葉家直接霸占的鹽場數量就多達七個,再加和一些家族合伙控制的鹽場也有好幾個,妥妥的一個大鹽商。
再下來的就是中間的鹽商,這些鹽商勢力遠不如程伯安、祝本端、馮相這些人,他們的勢力范圍可能局限于一個省內,沒有辦法至朝廷,自然而然也就沒有辦法從鹽場拿到鹽。
所以他們就成為中間商,大鹽商從鹽場拿鹽,他們就接過來,轉手再賣給各自勢力范圍內的終端銷售商,同樣也是一個賺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