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迅速解決將要生變的青徐各軍,而魏軍各線積極備戰。
尤其是雍涼都督曹真,一邊派將軍費耀出兵涼州,征討反抗的曲演等人;曹真本人由長安轉移到陳倉,防備益州接應之兵;張郃則從雒陽出兵,與徐晃合兵一路來攻。
右將軍徐晃假節,為正軍,左將軍張郃為偏軍。
至于分兵走武關,配合徐晃夾擊南陽……這個操作有些浪。
曹丕解決青徐軍的時候,諸葛瑾來到江陵,拜見關羽。
這是外交大事,關羽順手將潘濬、馬良喊來,一同參與會議。
諸葛瑾奉上使書:“今魏王曹丕使鎮南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并為先鋒,此二軍不下十萬之眾。曹丕親率河北、青徐之兵二十萬為后繼,將征江東。我主憂慮,懇請漢王發兵助戰。”
“子瑜先生,發兵江東乃是大事,需漢王裁定。”
關羽語腔溫和,捧著孫權親手所書的正式使書,孫權要求有三項,第一是求援,第二是討要全琮等被俘將士,第三是送孫大虎來還太子孫登。
求援之事不能拒絕,是可以拖的,等劉備來做決定。
援兵少了沒意義,援兵若有三五萬之眾,才有一定積極意義。
但派援兵去江東助戰,風險太高,也只有劉備能承擔這個責任。
全琮等被俘將士已協助荊州軍完成春耕,現在留著也沒用,唯一價值就是換取江東的糧食。
這也是結盟時早有約定的事情,只要孫權給的糧食達到預期,這批俘虜隨時可以移交。
特別是孫權為維護盟約,拒絕曹丕招撫引來魏軍討伐的關鍵時刻里,這批俘虜更不能扣留。
只是交還太子孫登一事,讓關羽遲疑。
孫登扣在江陵有用么?有一點用,但用處不大,起不到關鍵因素。
孫登的年紀太小,母族在江東沒有影響力,本人更無影響力……所以他死了,不影響江東的穩定。
看完使書,關羽遞給馬良、潘濬閱讀,說:“遣還俘虜乃早有約定之事,我等可以做主。發兵救援江東,遣還孫登二事皆需漢王裁定,宜非我等擅專。”
諸葛瑾臉上焦慮真情實意:“關侯,吳侯將統大軍移防濡須,懇請關侯通融一二,使太子親鎮武昌。今兩家已結累世姻親,何復疑慮?”
“漢軍驍銳屢破魏軍,若有萬余漢軍增援江東,可振我軍士氣,亦能威震魏軍。此固兩家友好之舉,魏人見兩家親密無間,無機可乘自會退兵。此不戰而屈人之兵,懇請關侯明鑒。”
“瑾也知調兵乃是大事,請漢兵援助江東,也非急于一時。然太子鎮守武昌,此鞏固國本之舉,能振軍心,急如救火不可拖延呀!”
他的話有理有據,關羽問馬良:“季常如何看?”
“關侯,良以為送吳太子歸江東,系急事,不可拖延。”
扣著孫登沒實際意義,反倒會激起江東普遍的厭惡、抵觸心理,孫權也不缺兒子。
留著反倒會給孫權口柄,放回去也起不到正面效果。
馬良提議,關羽又鄭重詢問潘濬,潘濬也只得表態,附議。
援兵是不能貿然答應的,孫登可以給,想要全綜這批俘虜,就拿糧食來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