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再老實一點,順服一點,低調一點,那么必然當世稱頌,人人羨慕。
或許還有機會成為某種楷模,千百年后被宣傳、推廣,成神成圣。
可這是自己想要的?
自己是有理想的,這個理想需要一步步打牢根基,才能建造。
關平觀察田信的神態,遂抬手輕拍田信肩背:“孝先,人苦無足。你若退一步,眾人都會記你的好。”
“可這些人能記多久?能立字據么?又拿什么做擔保,誰又能做擔保人?”
田信駐步,看著只有十九歲的關平:“兄長,這些人不過三十歲、四十歲,等他們老死,你我也才三十歲、四十歲。那時候拖兒帶女,難道要期望于別人心懷仁慈?待那時,你我威名赫赫,卻退歸田宅之間,手無寸兵,就不怕諸呂舊事重演?”
關平臉色不太好,他的兒子已經出生,他也是做父親的人。
田信深吸一口氣:“你我已然是勛貴,卻出自微末寒門。大漢若三興,勛貴外戚、門閥豪強、寒門宦官,這反復爭殺,何時能止?何人能止?”
黃巾之亂沒有沖擊到地方豪族的根基,這些年來動亂更讓地方豪族得以壯大,家家有塢堡,生產技術幾乎都握在這樣豪族手里,形勢比黃巾之前還要惡劣。
技術就是生產力,又有塢堡做護身符,這些人退則把控地方經濟蠶食百姓血肉緩緩壯大,進則在朝堂中呼風喚雨,會攪亂一切試圖改革的行為。
豪族得不到滿意的政局,是不會放棄的。
混亂的朝堂,法律、秩序、道德會持續滑坡,老一代人死的死退的退,新來的可不會溫情脈脈和你講道理。
這是一個死結,除非諸葛亮能將所有的豪強、門閥打回原形。
“兄長,你我若在,興許還能匡扶社稷庇護子孫。前漢、后漢四百年,大漢皇帝說換就換,誅族的勛戚之家比比皆是,也不差你我兩家。”
深吸一口氣,田信目光誠摯:“我不貪,不該我的,我不奢望也不伸手。但是該我的,誰也別想搶,也別想騙。我信服諸葛丞相,至于其他人,我誰都不讓。寧肯你我的子孫更換皇帝,殺戮豪族,也不能讓豪族更換皇帝,殺你我子孫。”
“如果……關侯詢問,兄長坦言就是。不論荊人,還是中原士人,我只服諸葛丞相,余下諸人我誰都不服,亦寸步不讓。”
“孝先,你我兩家并無底蘊,如何能強爭?”
“兄長糊涂,陛下、君侯能白手起家,創下這番基業,何言缺乏底蘊?”
田信說著拆下自己頭巾,露出一頭短發,洋溢自信笑容:“兄長,此與髡刑無異,誰敢笑我?我一言,能使三萬余降軍盡數隨我剃發,這算不算底蘊?”
“正所謂一步先步步先,招撫降將讓與高位,此無可厚非。可余下之人,值得你我忍辱退讓?”
“關侯欲成就陛下大愿,能暫時忍讓,你我也能忍讓一時,卻不能處處忍讓。”
“你我本就能做的更好,何必太阿倒持,假手于人?”
田信一口氣說完如釋重負,壓力卻轉移到關平頭上。
他望著田信久久無言,受士人啟蒙,心中多少有些敬畏高門大族。
可又覺得田信說的有道理,為什么要讓?
自己讓一步,追隨自己的人就要跟著讓一步,讓兩步。今年讓一步,明年讓一步,能有多少余地來讓?
臨走,關平思來想去告誡一聲:“孝先,若使降軍隨你剃發,恐會引大眾嘩然驚詫。”
“呵呵,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哪能輕易毀棄?”
田信笑容輕嘲,低頭看兩手指甲,又抬頭看關平精修的眉毛,關平心緒一沉,無奈非常:“你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