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有炒鋼法,依舊一知半解,可許多腦海里有印象的名詞如包鋼法、灌鋼法、回火、覆土燒刃、尿液、油脂淬火,這些詞匯還是有用的。
不需要自己多了解,只要給工匠提高待遇,以后地盤穩定了再提供改進思路,這些專業工匠總能嘗試、試驗出一些成績。
也不急著催促工匠打造鋼質鎧甲、兵器,現在目標僅僅是增加鋼鐵產量制造農具……品質要求不高,要的是產量。
否則就鎧甲來說,最少要用‘十折鋼’材質,矛刃最次也要達到‘五折鋼’。
顧名思義,這是材料鍛打時的折疊次數。
制造鎧甲、兵器是一件虧本的事情,鎧甲生產效率低下,又不能提升農業生產力,以糧食出產來衡量,怎么看怎么虧,要避免這種投入低于產出的事情。
因而丹水冶煉場一開始不接觸兵器鎧甲制造,只進行最簡單的農具制造。
生產規模擴大后,有天賦的工匠湊在一起研究新技藝不遲。
連現有的炒鋼法都不懂,田信能做的真不多,只好自己動手鍛打新盔甲。
十九點體質,力量、耐力是常人兩點三倍,又有天賦加成……是個打鐵的好身板兒,打鐵的效率很高。
現在有明光鎧,明光鎧防護重點在胸前兩塊打磨光滑如鏡的護心鏡,田信則要親自鍛打更大的鋼甲片,向‘光腰鎧’發展。
光腰鎧的特征就是腰部外凸如啤酒肚一樣的大鋼片,穿戴這種盔甲,腰間會反光,故名光腰鎧。
對明光鎧特色的護心鏡反倒不怎么依賴,正面敵人、箭矢多數能擊退,不需要強化明光鎧的兩塊護心鏡,需要強化的是兩側、背后。
有了明光鎧、光腰鎧……那干脆一步到位,冷鍛一套簡陋的原始板甲。
漢口決戰,朱然、韓當指揮弓弩手射擊時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根本不管田信身邊的吳軍吏士生命,看到田信就密集攢射。
吳軍如此,魏軍很可能也會這樣。
所以鎧甲必須全身強化,板甲化勢在必行。
札甲綜合性能比板甲好,可目前缺的是防箭能力。
原本鎧甲外有馬夾一樣的絹甲,鎧甲內還有七層粗帛特制的征衣來防箭……再厚再多的絲綢,也比不過三毫米厚的冷鍛鋼板甲。
這令田信不得不想到漢末丹陽兵,丹陽山民有開采鐵礦自己鍛打兵器、鎧甲防身的習俗。
鎧甲、兵器應該也是這樣農閑時冷鍛敲打而成,所以最初的丹陽兵真的很精銳。
等這批兵甲堅銳的丹陽兵征募一空,后續的丹陽兵僅僅是籍貫丹陽的兵,已沒有最初丹陽精兵的精良鎧甲、武器。
而自己冷鍛出一套很可能流行于隋唐時期的板甲……是否會引發魏軍的全面效仿,已顧不上那么多。
鍛造板甲本就十分消耗人力,也消耗工時,如果漢軍能保持猛烈攻勢,魏軍又能攢出來多少板甲?
幾百套板甲意義不大,以魏國的國力,什么時候才能湊齊千套板甲?
板甲跟馬鐙不一樣,馬鐙是見光死,一出現立刻就能低成本、高效率流傳。
板甲一分錢一分貨,材料上佳,精工打造的板甲才有意義。
否則材料低劣,工序簡陋的話,那只是徒有板甲的形狀,一箭一窟窿,性能遠遠不如札甲。
思索著這些事,田信也是帶著僥幸心理冷鍛這套名為光腰鎧的板甲,具體會引發多大的后患,只有以后才能知道。
在季漢上下因三恪封賞引發波動之際,孫權、曹丕也在為明年的戰爭擔憂。
如果漢軍繼續東征,只需劉備、馬超守南陽,關羽、田信帶五萬人東征,那足以橫掃江東。
曹丕則要考慮是否全面動員,或許可以繼續禍水東引,再拖一年。
每拖一年,劉備、關羽老死的概率就大一分;魏國的后備兵員可以多一萬左右,糧食儲備也越充足。
甚至可以用消耗糧食的辦法,將漢軍后勁消耗一空。
沒了后勁,漢軍休養兩三年才能繼續出征,那魏軍的優勢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