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攜帶十萬石稻谷來荊州,自然是一等一的貴客。
不過因為是前年的陳糧,這批糧食沒有走漢水運往南陽,而是途徑巴丘運往江陵,充當江陵守軍的糧秣。
與李嚴交接糧食入庫,正好李嚴有相關公務派李豐北上,李豐與諸葛恪走漢水,前往襄陽。
十萬石稻谷已經入庫,諸葛恪一路放心,時至夏歷四月中旬,漢水兩岸冬麥連綿,眺望仿佛平闊無垠的長江口水面。
沿途李豐想諸葛恪講解荊城區域的軍屯、民屯,荊城周邊默認是關羽的封邑,施行的也是麥城戶律發展來的《三恪戶律》。
平均下來,每戶有田五十畝,采取輪耕生產。輪耕是指一年內只耕種一季,要么春季休耕,要么夏季休耕,以恢復地力。
說是休耕,也會種植一些豆類以助生產,豆類對地力似乎沒什么消耗。
不種豆類,休耕區域也會有野草蔓延,所以種豆種瓜明顯很劃算,有富裕時間的話,百姓都會種植作物,不使浪費。
田地有小畝,關中大畝區別。為了數據好看,后漢統計天下七百三十萬頃田地,用的是小畝單位。
(默認市畝,即一百小畝約等于三十六市畝;大石、小石這兩種容積單位也換算成重量單位的‘石’,以方便理解。)
展現在諸葛恪面前的是大片的平整田地,河渠縱橫,灌溉便利。
“每戶一歲納租調帛兩匹,絲兩斤,或細布三匹,又或粗布五匹,糧稅每戶一歲兩石。弱戶、寡戶、女戶按律減半,稅率教以往更輕。”
李豐指著田野間忙碌的百姓:“夏侯規劃戶口精簡稅制,此事牽連廣泛,以陛下英明,夏侯、宋公、諸葛丞相之明銳,尚需緩步推進。我實難想象潘承明出奔江東以來所行種種變法,豈不聞欲速則不達?”
諸葛恪少年銳氣,寸步不讓:“我主果決,國內吏士膺服,自無許多掣肘。”
“早就聽聞諸葛元遜善辯,只是我不喜好辯論,只說一事。”
李豐朝北方拱拱手:“夏侯初治麥城,今麥城已有土漢之民一萬八千戶,去歲納麥、豆、稻谷共七萬石,布五萬兩千余匹,乃荊湘二州諸縣之冠。”
“呵,一戶糧稅兩石,麥城至多不過三萬六千石,何來七萬之糧?”
諸葛恪拱拱手,咧嘴做笑:“依我來看,漢主治下修飾富強,其實與曹魏一般無二,怎及我江東百姓殷實,無有饑饉?”
“說你善辯,你還真是不依不饒。”
李豐脾氣比較好,笑呵呵回答:“夏侯與公主差人制織機,麥城百姓以糧購置織機,故得兩倍額定之糧。也因此,麥城百姓多以粗布繳納稅租,我此番北上,正押運兩萬匹粗布交付北府。”
仿造的織機目前絕大多數只能紡織粗布,這是追求織機生產效率作出的取舍。
這類粗陋織機鋪徹到位后,也就有技術精工制造更為優良的絲帛織機、細布織機。
粗麻布適合做耐磨的外套,染色后,最適合制作現在對襟衣發展來的號衣。
之所以叫號衣,純粹是因為這類對襟衣背后會有雕版印刷的番號、軍階負章。
粗布也適合縫制軍帳、麻袋,是大軍征戰的重要軍需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