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蘭見虞翻為右軍請戰,噎在喉嚨里的話語艱難吞咽到肚子里,臉色不是很好看。
不解決地道問題,那漢軍各部始終有隱患。
可張飛、虞翻有信心排查駐屯區域內;關羽也有,估計馬超也有,對此夏侯蘭無話可說了。
如今已經有成熟的地道開挖技術,武帝時期關中地區修建水渠引洛水時水流會沖潰、浸榻黃土河堤。
就采用多點開挖豎井,豎井下再橫向開挖暗渠,以暗渠引洛水穿過黃土層施行灌溉。
這一項技術隨著漢軍西征,又普遍適用于涼州、西域,車師的坎兒井,就是這類技術的應用體現。
只要確定張遼各軍的營壘、據點變遷、轉移信息,按圖索驥,自然能找出地道的線索。
這需要時間,也需要等天氣晴朗。
進攻張遼或昆陽,都需要等雨停后才能動手。
而現在最穩妥的就是聚攏軍隊提高警惕,預防魏軍襲擊、分割戰場,否則魏軍以多擊少,逐個消滅零散困守的漢軍,進而引發對漢軍劣勢的決戰。
雨季結束前,劉備中軍集團抵達前,沒有破壞魏軍地道之前,這種事情很可能發生。
會隨著時間延伸,魏軍各部主將發動襲擊、侵攻的概率就越大。
地道是真的存在,這是樂綝失蹤引發的田信預判,也是夏侯蘭的直覺,每一個了解魏軍的人都應該清楚這一點。
魏軍擅長土木作業,各軍、各營本就會配備一支少則四五十人,多則百人的專業工程隊。
漢軍也有專業的工兵隊配置,而魏軍更專業,有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這樣高技術含量的職位。
而很不巧,張遼追隨呂布時,那時候的呂布負責幫董卓挖北邙山公卿貴戚的墳塋。
對于土木作業,張遼不僅不陌生,還非常順手。
掘墓,跟挖地道,其實是一回事,從器械、技術上來說,一脈相承。
夏侯蘭見無法說服關羽,他更無力勸說張飛、虞翻后撤……張飛、虞翻本就是性情相投的兩個人,典型的不聽勸。
跟關羽還能講道理,你跟張飛、虞翻就沒法講道理。
懷著憂慮,夏侯蘭散會后來到城外的北府兵營地。
雨水浸透他的涂漆防雨的粗帛斗篷,夏侯蘭在田信軍帳里烤火:“君侯,如今宋公、魏公皆非言語所能勸,若是再勸,恐惹怒二公。”
田信聽了也只是干干嘿嘿做笑,關羽性格本就有所收斂,現在跟張飛攪合到一起,開始跟著張飛犯渾。
都說張飛粗中有細,是個明察分毫的人……但也說明平時張飛作風粗暴,不到逆風時,是不會覺醒洞察能力的。
自己已經得罪馬超、馬良,很難通過馬良這里勸說關羽。
現在也不能勸關羽,關羽是要面子的人,本就因自己遇伏險些戰死而愧疚,你再去勸導關羽這場仗不能這么打,要那么打才行……關羽怎可能會聽?明知道你是正確的,可依舊會心存僥幸,搏一搏機會。
張飛感到愧疚,可能會跟你一本正經認錯,其實也就一句話道歉的事情;可關羽不會,頂多扭扭捏捏云淡風輕不痛不癢說一句,不會深入討論這個事情,會強撐到底。
已經把關羽、張飛看透了,此刻田信很是無奈,心緒里更多的是荒唐。
性格決定命運,現在若跟著夏侯蘭一起再勸關羽……這在老頭子看來是質疑他的統軍威信,這就很要命了。
多少人為了證明一句‘我行我可以’,進而一意孤行,結果輸的傾家蕩產?
出乎田信預料,夏侯蘭口風一轉:“為今之計,還請君侯移鎮向東,為宋公遮蔽夏侯尚、曹仁、曹休之軍。君侯與趙公拱衛大軍側翼,宋公、衛公圍昆陽即便有失,也不損根本。”
北府兵向東北轉移,那張飛、關羽要面對的只有一個殘軍張遼,昆陽近萬被圍魏軍,還有西北的曹洪。
曹洪好對付,曹仁是鐵壁名將,那曹洪就是鐵衛名將……野戰能力平庸,缺乏統御力,遠不如曹休、夏侯尚、曹彰、曹真嗅覺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