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淪為散沙,漢軍想要北伐……中原地區無法獲取補給,哪怕兵臨洛陽,也無法持久作戰、對峙。
只要己方守住關中這個形勝之地,早晚能耗死漢室。
因此,沒必要發動中原攻勢,要繼續保持跟漢帝國的實質性停戰。
曹丕對辛毗微微頷首,目光落到最后一名侍中裴潛身上:“文行,是何看法?”
“陛下,遣使吊喪,春秋之義也。”
裴潛也是這句話開頭,立場跟董昭不同:“今兩國亟需休緩,國家遣使吊喪即可。不論國事,亦不損國體。”
禮儀性的出使,不承擔談判、協商的任務。
曹丕再次衡量得失,現在大魏一場仗都不能輸,必須打贏,才能穩住局面。
漢軍也是,如果再敗一場,國內會進一步分離、分化,以至于形成尖銳的對立關系。
擅起戰端,絕非什么好主意。
只有己方握有六成勝券時,才能主動開戰;漢軍估計也是這樣,不會輕易開戰。
既然打不起來,就該執行司馬懿、吳質的策略,蠶食、吸納游牧部族的人口,增加國力,減少邊患,在未來全面戰爭爆發時,將之投入戰場。
三年,再等三年,河北的新生人口就能大規模服役,這最少是十萬兵源。
自建安九年破鄴城,從建安十一年河北開始休緩元氣,算上陸續遷往河北的人口。
這將近二十年的休養時間里,河北的戰爭潛力日益渾厚。
天下各州幾乎都已經打爛了,只要田信不來,誰能破己方固若金湯的關中防線?
關東四州士民的脊梁骨已經在長達四十年的戰爭中被消磨干凈,這四州能被漢軍傳檄而定,也能被魏軍傳檄而定,不足為慮。
輪到己方戰略反攻時,漢軍有長江天險,己方攻荊州,就如漢軍攻關中,只要得手,天下形勢就能大改,從此強弱分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直到滅亡。
心思落定,曹丕也不再去想丟失的中原,遂問:“袁耀卿乃漢先主門生,其家中諸子可有適合為使者?”
袁渙自耀卿,陳郡扶樂人,因中原變動,追隨過劉備、袁術,在袁術麾下時,被呂布俘虜,又在呂布身邊效力。
呂布曾命令袁渙書寫討伐劉備的檄文,袁渙不寫,呂布就拔出刀威脅,寫了活命,不寫就死。
袁渙反問呂布,如果今后他被其他人俘虜,脅迫他寫討伐呂布的檄文,到底寫不寫?
呂布也是講道理的人,也就不再為難袁渙。
攻滅呂布后,曹操就把袁渙留在身邊聽用,很是重用;袁渙的堂弟袁霸,現在是大魏的大司農,執掌國家財政。
曹丕所問,要從袁渙四個兒子中選一個前去吊喪……同時也有探究田信學業傳承的用意。
袁渙跟蔡邕是親表兄弟,換言之,袁渙的四個兒子,跟蔡昭姬是從表姐弟。
田信曾親口承認授業恩師中有一人姓袁,汝南袁氏、陳郡袁氏十分龐大,都有人在東觀、蘭臺任職,不好確認是哪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