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的頑癥就在那里,是皇權、相權的爭斗,延伸發展為外戚、宦官反復斗爭。
朝政不穩,更別說治理天下層出不窮的問題。
積弊已久,小病養成大病,大病發展為不治之癥。
根由就是權力的分配出現了問題,原來的分配方式過于簡陋,已經無法處理日益復雜的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越來越豐富,爭奪權力的勢力越來越多,單純依靠殺戮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漢制必須改進,可怎么改,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田信已經付諸于行動,不論北府開科選士,還是三司、五司,從最初的北府軍階,再到現在的官吏九品十八階,都在豐富執政機構,擴大職位數量,努力構筑一種均衡,也能自洽運轉的官制體系。
具體未來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陸議見諸葛亮似乎還在等待他的回答,就說:“今時今地,虛君實相,三恪督兵,也不失為良策。”
既然朝廷不愿貿然跟進官制改革,那就換一個思路,將皇權囚禁起來。
這一旦囚禁,今后宦官勢力會被連根拔起,不可能存在數量過多的宦官,只會存留一定數量負責做苦力的小宦官。
也要斷絕寒門士人、有文化戰俘淪為宦官的門路,讓宦官階層失去教育機會,只能做一些宮女做不了的苦力工作。
宦官階層被限制、清除,皇權還能從哪里進行延伸?
陸議說的輕易,諸葛亮依舊不做回應。
虛君實相,多少人臣子的終極夢想?
虛君之后,相權得不到軍權支持,那就不是完整的相權;得了軍權的支持,又會引發其他問題。
但虛君已經開始執行,不論現在的關羽,還是今后繼任執宰的諸葛亮,以及規劃中第三代執宰田信,都會將虛君貫徹到底。
可相權呢?
關羽如果強化執宰的權威,自己再強化一次,到田信手里再強化一次……會造成什么結果?
就現在國朝內外的形勢來說,關羽強化執宰權威的方式是削弱田信;自己接任執宰后會削一輪張飛的關東四州;以后田信接替執宰,肯定要砍一刀下去,以強化中樞控制力。
這一刀很重要,是砍在宗藩,還是砍在宋公國所在的江東?
對于未來,諸葛亮、關羽不愿多想,只想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
他審視陸議,終于開口:“伯言,可能扶助宋公,一舉光復關中?”
“丞相此言何意?”
陸議故作詫異:“待北伐時,我北府吏士自當奮勇爭先,不留余力。”
“伯言真如此做想?”
“是,此我北府吏士心聲。”
陸議目光坦然:“下官有信心,先丞相一步攻入關中,光復西京。”
對此,諸葛亮滿意做笑:“伯言肯盡力,我無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