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俊南下時,魏國使者團隊部分成員以私人身份也南下象邑,準備在這里進行一些學術上的討論。
正好廖立、虞世方、蔡昭姬也要搜集北方的史料,很重視這次會面。
戰爭短期內很難爆發,如果再一次爆發,許多史料、文籍又可能經歷損毀、遺失。
而袁奧這些人在北方擁有廣闊人脈,為了締結友誼,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礎,這些家族肯定愿意出力氣搜集史料。
這種文人、史官之間的交流,怎么能說是溝通敵國?
阮籍跟隨袁奧抵達象邑,他在漓江邊散步,遠遠可以看到修在山坡上的衛率小學。
至于為什么修在遠處的山坡,據說是坡上蚊蟲較少,氣候更為涼爽。
今年實在是太過燥熱,中原干熱、荊州悶熱,只有進入湘江,溯游而上時才感到涼爽。
更是因為嶺南酷暑,北府開發嶺南的遷移計劃也不得不延遲、取消。
氣候惡劣,或許也是一件好事……起碼國力恢復緩慢,會延遲戰爭的到來。
戰爭很不好,阮籍對此充滿抵觸情緒,可又不得不適應。
漢軍北伐時,魏軍連戰連敗,曹丕也是被逼的沒辦法,不得已只能迫使曹魏勛貴、大族子弟開始強化訓練軍事素養。
曹丕在推動軍事教育,士族嗅覺敏銳,最能適應時代的潮流,阮籍跟所有同齡士人一樣,也開始學習劍術,強化技擊。
阮籍被遠近景色所吸引,他和絕大多數南下士人一樣,不知道袁奧帶來了什么。
袁奧帶來了曹丕寫給田信的信,這是‘一部’著作,以書信的方式寫給田信。
內容以闡述、表達對文化、潮流發展的看法為主,有許多曹丕對時代、文化的看法,也有許多曹丕拿不定看法,咨詢田信的段落。
這部‘信’,意在跟田信深入探討文化。
這是寫在紙上的信,兩匣紙張寫的滿滿,難道其中真的全都是文化相關的討論?
虞世方不信,可還是迅速轉發到嶺南,交付田信手里。
大魏兩條腿已經被砍斷,曹丕縱然想策反,又能有多大效果?
阮籍懵然無知,根本不知道自己這些人游走在死亡的邊緣。
而曹丕,正用他們試探關羽、諸葛亮的容忍度。
兩天后,田信收到這兩匣紙張,一匣寫著《文論》,另一匣寫著《典論》,典論是曹丕以陳述的口吻表達他的看法;文論是以探討的口吻詢問自己的相關看法,并期待自己的回信。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方方面面的私事向他傾訴哀苦。
比如今年雒陽氣候酷熱,曹丕的一個兒子就生疽而死,繼唯一女兒東鄉公主病亡后,曹丕九個兒子現在就剩八個。
曹丕信里還抱怨,說之前兩個月并沒有收到自己的信……自己也沒收到曹丕的信,難道被朝廷截留了?
還是說書信通訊是正常的,是曹丕故意沒有寫信,收了自己的信,又謊稱沒收到,故意制造假象,讓自己懷疑書信被朝廷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