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打崩司馬懿麾下主力騎兵之前,觀星鏡還要藏在自己身邊使用。
至于峴首山的觀星樓,已經完成了其啟蒙的歷史使命,也該換個換地方了。
觀星鏡并不是簡單地將單筒望遠鏡放大比例,需要搭配穩定鏡筒的齒輪儀器……調平后,通過齒輪來調節觀星鏡的角度,出于戰爭考慮,觀星鏡也能車載使用。
理論上,觀星鏡可以通過參照物,用來測量距離。
打仗么,能平A打死對方,就沒必要玩各種花式操作。
可丞相基本功扎實,是個硬骨頭,平A有些砍不過自己;所以丞相非常有可能玩花式操作,以奇兵制勝。
觀星鏡的存在,能讓戰場敵我形勢變化無所遁形……觀星鏡的視野下,一本正經打結硬寨打呆仗就不會吃虧,越是搞花式操作,就露出的防御空檔更多,自然暴斃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例如關中決戰,吳質如果始終不到一線來,那戰事還將繼續僵持。
也就吳質一時疏忽來了前線,引發田信突擊,直接遭到擒捕,軍隊當即瓦解、潰敗。
有吳質這么個生動的例子,想來丞相、司馬懿這些人肯定會小心提防。
甚至來個虛虛實實之計,引誘自己突陣,進而設計圍殺。
因此,觀星鏡很重要,調整角度瞄過去,再調焦……哪怕丞相在城頭彈琴,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上有所好,下面人自然會積極達成。
目前觀星鏡最復雜的工作量來自齒輪相關的設計,齒輪制作以青銅澆鑄為主,隨后進行精細打磨、修理。
齒輪相關的負責人是馬鈞,經過簡單《幾何》的學習、啟蒙后,馬鈞已經可以設計出一些田信需要研究、才能看明白的齒輪組合。
齒輪跟水力利用是掛鉤的,也跟田信預設的蒸汽火車是掛鉤的。
他耐著心思聽真節、馬鈞等人講述工作中的難度,甚至會跟原來一樣,一起圍繞著圖紙、模型做討論,爭取一起把問題解決掉。
每一個解決掉的問題,其解決方案,都是一份工部的技術底蘊。
許多技術應用可以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來形容,越多技術堆積,越有可能醞釀出新的革新。
目前以水力補充人力,對各種齒輪的需求量比較大;而最大的來自孟達的太仆衙署。
木軌所需的車軸、齒輪組件,到底是應該自己命馬鈞負責設計優化、制造,進行太仆衙署的專供;還是向關中開放,刺激各軍、各衛、各郡的小工坊,給他們一個競標的機會?
不過現在各處工坊生產壓力很大,暫時沒必要分出寶貴的人力、技術力量去做這類相對重復的優化研究。
而且要進行官方機構的招標,首先應該重新制定度量衡‘權’,即度量衡的標準。
唯有度量衡的重新統一,趨于穩定,才能進行各工坊的配合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