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下游的白馬津對岸,就是黎陽。
黎陽在后漢時設有黎陽營,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唯一的常備營兵。與此同規格的還有漁陽營、京兆虎牙營。由此可見黎陽在交通地位上的重要性,同理,這里也是官渡決戰的前哨戰所在。
袁紹起兵分各路進擊,主戰場在官渡,但東線、西線也與曹操代表的朝廷聯合軍對峙、攻殺。
而官渡戰場的東西寬度,就是延津、白馬津之間的這片地域;白馬津下游、往東是袁譚的東線戰場;自延津往上的西邊,就是高干的西線戰場。
在袁紹起兵之際,曹操帶領精銳部隊主動北上,逆勢迎擊打亂了袁軍的分進、合擊計劃。隨后曹操被擊退,袁軍開始按計劃如何,而朝廷聯合軍因曹操兵敗失利,士氣下降。
隨后白馬之戰打響,顏良被斬;之后又是延津之戰,袁軍另一名大將文丑被斬,自此極大振奮了朝廷聯合軍的作戰士氣。
但袁軍先勝后敗后采取消耗、對峙的方式,險些拖死曹操。
畢竟曹操這邊是朝廷為主的聯合軍,作戰目的是抵御袁紹的擴張,如果戰事無法挽回,向袁軍投降也不算多丟人的事情。
所以袁軍雖然失利,但依舊勝券在握,接連發生致命的錯誤,被曹操絕地翻盤。
當年官渡決戰時,滿寵只是個縣級官吏。
如今當年舊人殘留不多,滿寵卻以鎮南將軍的身份坐鎮黎陽,充當抵御漢軍北伐的橋頭堡。
未來的漢魏決戰究竟要怎么打,是滿寵研究快兩年的課題。
他的議事大廳里就擺著一座堪稱龐大的沙盤,模型標注了風陵渡這個黃河拐彎處以東的全部州郡的地理信息。
這座沙盤上也標注了目前大魏十六鎮兵,除了幽云外六鎮外,魏國中十鎮有平原鎮、清河鎮、河內鎮、河東鎮、太原鎮、上黨鎮、洛陽鎮、陽平鎮、北平鎮、安平鎮。
目前除了鄴都的武衛軍三衛外,其他中軍都由這十鎮兵輪番服役。
其中秦朗的驍騎軍屬于一個特例,兵員分屬十六鎮,但不參與輪番,屬于一支畿內機動應急部隊,是目前唯一能火速從鄴都開拔的部隊。
就在田豫視察清水口時,滿寵也在推算漢軍的舉動。
官渡之戰就是當下唯一能參照的例子,自己會參照官渡之戰,漢軍也會。
在北府不參戰的前提下,核心戰場依舊在延津、白馬津之間。
以漢軍缺乏騎兵的劣勢來說,就跟當年朝廷聯合軍一樣,是不愿意跟魏軍打野戰的。
比如逆勢進擊黎陽的曹操,就遭遇了‘合戰失利’,這種影響不好的事情自然要從史書里抹除,以至于當代人都有些不清楚官渡之戰的過程。
騎兵有多恐怖?
魏軍是很有心得的,群雄討董時,曹操、鮑信聯合軍兩萬多人主動進擊,在汴水陂遇伏,被徐榮幾千騎打的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戰究竟怎么打的,雙方具體參戰兵力多少,戰損多少……已經經過處理,普通官吏根本無法洞悉其中內情。
很簡單,就是曹操、鮑信、衛茲聯合進軍,遭遇徐榮伏擊,早有準備的曹操、鮑信聯合軍擊退徐榮,然后全軍追擊,聯合軍里騎士不足千人,追的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