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興元年八月初七日,田信來到天水與隴西交界的重要通道洛門。
巡視到這次行程的最西邊的目標地點,田信開始分割地圖,準備響應士民的意見,重新劃分行政地理,這要考慮、衡量各類地緣因素,不好處理。
論氣候,過隴山以西后,可以說是氣候多變……比自己想象的要溫潤,氣候差異主要體現在氣溫差距,而非降雨。
往往一山之隔,山這邊是潮濕悶熱,山那邊就是濕冷陰寒。
論海拔,隴西郡比天水郡更高一些,所以隴西郡內的氣候差異更大,山區氣候差異大就說明氣候整體不穩定。
大夏天的一場冰雹砸下來,能把田野林木、莊稼直接打禿……隨后又是艷陽高照,這就是隴西的氣候。
因此隴西的農業生態脆弱,不拘漢胡都是半耕半牧,以抵抗極端氣候帶來的農業絕產。
而天水與之相比就好的不能再好,有這么一群隨時可能因天災絕產的饑餓鄰居,天水豪強自然武德充沛,混合涼州各郡,的確有進擊關中、打一波流的地緣條件。
現在有一種論調,想要把天水劃入關中,即歸入關中都督治下,成為司隸的一部分。
天水者,漢水也;在漢中之北,可以更易郡名為漢陽郡,將這個涼州東部的重鎮、名郡歸入司隸,怎么看都不算離奇。
天水的經濟、物產、人力乃是目前涼州之冠,可以跟關中比擬;兩漢之際,涼州東部以天水為首,涼州西部以武威為首,這是兩極對立的一極。
可問題也很明顯,失去天水后,涼州的經濟、政治中心只能在武威,距離關中太過遙遠,不利于施加影響。
不像兩漢,關中影響天水,天水形成涼州一極分攤、拉低武威的凝聚力、影響力。
從地緣來說,天水必須留在涼州,除非涼州要一分為二。
鼓吹天水改名并入司州的言論始終都存在,既有天水屬于魏國雍州這一既定因素,天水士民長期編制、隸屬于雍州部,也習慣、渴望與新的司州編為一體,不想再隸屬涼州部。
哪怕是涼州東部的一極、核心,可天水士族、百姓更想生活在畿內王領,享受帝國第一等的待遇。
起碼,按著后漢三互法來說,司隸籍貫的官員外調職務時,沒有那么多的避諱。
這是寧為鳳尾,不做雞頭。
天水士民意愿如此,關中方面也傾向于拉天水入伙;看一看關中四周,也就天水是重要的產糧區,有充足的糧食、平整土地,又不缺降水,所以也是極為重要的養馬地。
最適合養馬的還是隴西郡,加上天水郡的產糧……用這糧食來喂馬,能培育出當世頂級戰馬;另外兩個同等級的馬場分別在張掖河西走廊的山丹軍馬場,這里除了水草外還產糧食;另一個在河套,水草肥美之余這地方也能產糧食。
水草、糧食,是大規模繁育戰馬的必備條件。
可現在的朝野輿論、民心走向,似乎有意無意的將隴西郡與天水郡割裂,使天水郡并入關中,成為司州的一部分。而隴西,依舊是涼州的隴西……這有點欺負老實人。
這次巡視天水,天水士民態度熾烈,讓田信直觀感受到了天水士民的心意。
商議擴大司州、析分涼州、并州,重新在關中之北再立一州就成了他行轅幕臣們商議的頭疼大事。
比如鼎鼎有名的上郡,就在關中之北,這是歸涼州,還是歸并州?
關中北部一分為二,有涼州的安定郡、北地郡;然后是并州的上郡、西河郡。
別看《三國志》歷代游戲里并州只有寥寥幾座城或一座城,在后漢版圖里,并州是很大的一個州,軍事地位也很重要。
并,是兼并、拼合的意思,可想而知這個州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