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先帝子嗣陸續遷入關中,各處漢軍終于迎來大范圍的改編。
隨同改編計劃推進的還有滅魏的作戰計劃,這份計劃已開始與諸葛亮、關羽、張飛、魏延、趙云進行接觸、商議。
提到滅魏戰爭,哪怕是閉門不出的張飛也鼓足了力氣。
討厭田信是一回事,憎恨曹魏又是一回事,張飛對這一點認知的很明確。
現在的內部矛盾、敵我矛盾若是分不清楚,張家早晚會倒大霉。
也因為他們積極參與滅魏計劃,也使得改編計劃順利推進,這是相輔相成的兩件事情。
最先接受改編的是駐屯葉縣、及分散豫州各處就食、軍屯的大將軍五部營,以及直屬的前軍。
只要能獲得府兵待遇,絕多數底層吏士并不抗拒這次改編。
北府與前軍一脈相承,彼此最終上級又是翁婿關系,最有可能抵觸北府收編的那批吏士已經在漢口一役跟著水師被孫權縱火燒成灰燼。
對前軍吏士來說,今后效忠對象不可能是關平,無非在田信、關興之間做個選擇。
因此前軍改編順利,繼關隴八師、東南四師之外,前軍改編為關東四師之一,番號為第十二蕩寇師,與第一虎牙師、第二鷹揚師同規格,有九個團、二十八個營。
駐地就在豫州各郡,按照府兵輪番制度,第十二蕩寇師常備在營的實際兵力只有六個營。
豫州地域東西狹長,因此這六個常駐軍營分別在潁川郡潁陰縣、汝南郡新蔡縣、陳國汝陽縣、梁國睢陽縣、沛國沛縣,以及師部所在的宋國。
整體駐軍營地在北部針對兗州、徐州而立,防御、鎮壓效果趨于北方。
因汝南士族太過強勢、文化底蘊深厚的原因,汝南郡遭到肢解,雖然西部有義陽郡分割的昆陽、葉縣、舞陰三縣,南邊也有江夏郡讓出的西陽三縣,可東部設立宋國,割走繁陽亭以東的九縣。
成立的宋國不是關家的封國,而是給田信小兒子田無忌的封國。
陳國也有擴張,從汝南割走北部九縣,達到十八個縣。
陳國是有名的地少民多,物產豐饒經濟發達,九個縣緊挨著在一起,供應陳王劉寵養了十萬大軍。
現在擴張到十八個縣,自然是關東郡國里的一個小霸,今后只作為太子的封邑,由太子臣屬在此練手。
而汝南由漢末僅次于南陽的大郡、強郡急速衰落,名為汝南,卻把汝陽丟給陳國,汝陰割給了宋國。
豫州前后一百零一縣分給七個郡國,最小魯國六個縣,最大陳國十八個縣。
現在的關東四州版圖不需要再做修改,中原物產之豐饒,還有基于生產力發展出來的文化凝聚力實在是太過強勁。
文化凝聚力在中樞,自然是朝野好事;可若是在地方,那就是典型的割裂思想。
兗州是東西狹長的疆域,豫州也是東西狹長,正是這種南北分割的版圖,斬斷了大中原思想的形成。
至于后來為什么會出現一個版圖很大的河南,這主要是大宋的中樞在河南,自然就要打造一個大河南、大中原……增加直轄面積。126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