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這是一個動蕩的月份,針對嚴黨的清洗正式開始。
刑部尚書蔡云程主動遞上了辭呈,刑部右侍郎鄢懋卿、大理寺卿萬采因受彈劾而被罷官,大常少卿萬虞龍被降職,右副都御史兼漕運總督胡植被調往南京等。
這一場針對嚴黨的清洗,由監察院和六科廊的言官率先發起,徐階這位新任首輔進行票擬,最終由皇上親自裁決。
不過讓人微微感到意外的是,這一場風波跟著以往有明顯不同,最大的獲益者竟然不是徐黨,而是吏部尚書郭樸。
在六部尚書空缺的刑部尚書上,刑部左侍郎何遷并沒有得到填補,而是由河南巡撫張永明出任,張永明正是郭樸的同年好友。
事關幾百萬石漕糧運輸的重職“漕運總督”上,則由南京右僉都御史操江提督喻時出任,而喻時正是郭樸的同年好友。
去年底還僅是禮部右侍郎的郭樸,在跳到吏部尚書的位置后,已然編織出一張牢固的關系網,在朝堂形成一股不容小窺的力量。
對于這一種情況,卻難保有人會發出微議,指責郭樸這是在“任人唯親”,甚至抱著某種目的為著徐階“鳴不平”。
正是在這種氛圍之下,徐階的名聲卻是悄然轉好,且由于他這種“大公無私”的舉動,更是贏得了百官對他的擁戴。
誰都不希望再出現嚴嵩那種充當“皇帝的走狗”的首輔,而是回歸“君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模式,雙方共同治理這個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正朔王朝之中,一直都是“君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模式。
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從來都不可恣意妄為,而是要受到百官一定程度的約制。
縱觀華夏歷史,除掉開國初期的一代或二代皇帝能夠為所欲為外,其子孫繼承皇位都會受到百官的約束,甚至還得面臨廢帝的危險。
以漢晉唐宋明為例,中后期的皇帝不再出現大權獨攬的情況,君臣之間總是在互相制衡。若不是雙方達成一致,很難達到政通令行。
嘉靖的出現實則是一個異數,一來他并沒有受到“正統的皇家教育”,二來他這個人的性子比較拗,甚至都不怕史書如何寫他,偏偏還極有政治天賦。
嘉靖是以小宗繼大宗,這種皇帝本該相對要弱勢一些,但嘉靖卻偏偏是一個性子要強的人,初登大寶便挑起了大禮儀之爭。
有時強硬是好事,但有時強硬則會壞事,特別他想要成為一位為所欲為的皇帝。
在大禮儀爭執最激烈之時,時任首輔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對眾臣說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嘉靖三年七月,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聲、喊聲震天。
嘉靖得知情況后,當即派幾個太監去讓群臣散去,但君臣僵持到中午仍不敢散去。于是年輕氣盛的嘉靖當即下令錦衣衛將翰林學士豐熙等八人逮入詔獄,卻不想引起群臣更大的哭聲。
嘉靖感到了自己的皇權受到了挑釁,當即選擇以強硬的手段處理這件事,下令錦衣衛對左順門大哭的官員進行武力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