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并沒有鬧出大風暴,嘉靖雖然有意于游歷天下,尋得那一本從夢中由天而降的長生古籍,但亦是知曉其離開北京城會引發一場大動蕩。
更何況,嘉靖的想法每每都是天馬行空,但真正要落實之時,總會瞻前顧后,就像昔日面對收復河套的計劃一般。
只是西苑沒有生起大風暴,隨著由九卿參與的理財會議結果,北京城底下的暗流洶涌,這個官場注定要揪起波瀾。
隨著吳山正式提出開海和鹽政,這必然會引發紛爭,而這一場爭斗極可能會持續下去,直到一方完全壓制住另一方。
只是很多時候,官場的暗流再洶涌,給外界的感覺仍然是平靜無波。
北京城的百姓和官員明明就生活在同一座城中,但卻像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般,百姓永遠無法感受到朝堂的爭斗。
相對于官員頻頻串門的城南,城北卻顯得很是平靜,這里跟往常一般無二。
到了酉時時分,一個轎子如同往常般從順天府衙離開。在一支護衛隊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地走街過巷,直接朝著金臺坊而去。
雖然這是皇親大臣到處走的北京城,但在這個城北之地,最高的衙門是順天府衙,故而走在前面的林福等人顯得趾高氣揚。
亦算是一個小小的慰藉。雖然順天府尹的頭上有著六部堂官等朝廷大員壓制著,但順天府尹在這城北大多時間都能夠橫著走。
身穿三品官服的林晧然端坐在轎子中,已經平添了幾分官威,正是閉目養神。對于轎外的風景并沒有興致,此刻腦中正在思索,思緒亦是飄到城南。
理財會議的結果已經傳到他的耳中,雖然整頓鹽政的提案并沒有得到通過,但九卿卻贊成重開寧波市舶司,這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寧波開海,不僅有效地加強廣東和江浙的商品流通,還能一致推動大明的海上貿易,從而讓到大明走上一條富強之路。
當然,他早已經不再是懵懂的政客,深知這個方略雖然已經提出,但能不能在皇上和內閣那里通過是一回事,能不能真正落實又是另一回事。
雖然開海能夠拉動海上貿易,從而換得大量的海外白銀,進而又會促進大明手工業的發展。但這會改變單一的土地生產聚攏財富方式,甚至會讓很多百姓從土地的束縛中脫離出去,這是坐擁大片土地生產資料的官紳階層所不愿意看到的。
對于王朝而言,從朱元璋創立的戶籍制度便能看出,朱家王朝同樣希望治下的百姓老老實實地從事農業生產,從而有利于王朝的穩固。
不管是地方上的官紳和大地方,還是朱家王朝的本質,實質并沒有太強推動開海的愿望,都很容易成為開海的一個阻力。
正是如此,大明的開海會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斗爭,今后還會遇到種種的阻力,甚至官員到寧波亦是無法有效地推動開海的情況。
林晧然感受著轎子的搖晃,整個人宛如有一種身處于朝堂,此時此刻正處于波瀾之中,要跟著底下的暗流作斗爭。
只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官場生涯,同樣讓到他慢慢地成長,亦是有信心推動開海的事業,有堅決改變這個還沒有爛到根子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