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璠自然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只是徐璠卻是有一個做首輔的好爹,卻是令到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其實這里倒不全是徐階的緣由,卻是夾雜著一些妒忌的成分。
林晧然的橫空出世,卻是能夠招人妒忌。很多人知道已經無法阻止林文魁的成長,但若是能夠扯一扯他的后腿,倒還是樂意為之。
如果任由林文魁前往淮南整頓鹽政,一旦給他撈到政績,還朝便會順理成章地出任六部侍郎,那將是整個大明最年輕的六部侍郎。
亦是如此,在消息傳來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并不是要支持徐璠,而是要反對林晧然,阻止他升遷六部侍郎的可能性。
只是在京城的官場中,林晧然早已經不是昔日剛回京城時的“孤家寡人”,在京城早已經有著一張巨大的關系網。
面對著一些不利于林晧然言論,卻是有人當即反駁道:“若是連中六元的林文魁都沒有資格的話,徐璠一個監生便有資格乎?”
官場不僅喜歡論資排輩,同樣相當講究出身。
徐璠哪怕是正四品的大常寺少卿,但他連舉人的功名都沒有撈著,是令人詬病的官萌入仕。若不是背后站著徐階,這種人早已經被官場擠到某個角落了。
大家都是千辛萬苦考取得進士功名,從千軍萬馬中突圍這才得以進行官場,憑什么要向一位靠父蔭進入官場的二世祖低頭?
反觀林晧然雖然年輕,資歷亦不算高,但卻貴在人家是史無前例的文魁,且靠著本事走到如今,豈能要屈膝于徐璠之下?
“林文魁當之無愧!”
“徐璠給林文魁提鞋都不配!”
“此次到淮南,非林文魁莫屬!”
……
一時之間,支持林晧然的聲音突然間更漲,更是徹底地蓋過了支持徐璠的聲音。
若不是顧忌著那位高高在上的首輔,恐怕會有無數惡毒的話語噴向徐璠,讓徐璠明白他們這幫進士官的真正實力。
“不能讓林文魁前往淮南!”
陳伯仁在得知京城的言論后,仿佛是嗅到什么不好的味道般,當即便到董府找上了董份,卻是希望董份能夠出面阻攔這一個事情。
當然,不管京城的紛爭如何,決定權始終是在皇上那里。最終由誰前往淮南,以什么樣的身份前往,都取決于嘉靖的抉擇。
隔日,剛剛還爭得天翻地覆的話題,眨眼便徹底地平靜下來了。
中止許久的京察再度重啟,由新任吏部尚書吳山主持,京察日定在本月二十九日。
很多官員在得知這個消息后,不再糾結誰前往淮南,而是紛紛將注意力聚集到京察這一件關利切身利益的大事上,卻是千方百計地希望能搭上吳山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