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出“南將北調”的策略之時,他便知道想要真正貫徹下去,還要打破以楊博為首的文官對北邊的把持,需要安排自己的人出任督撫。
不過北邊各大總督都是極有份量的人,而他的人無論是戰績還是資歷都遠遠無法跟那些總督相比,故而只能先從巡撫著手。
當然,這些都是兵部尚書楊博的自留地,將俞大猷弄到遼東總兵已經殊為不易,而想要將張偉安排到寧夏巡撫同樣是困難重重。
孫吉祥的眉頭微微蹙起,對著林晧然認真地勸說道:“雖然張偉在《談古論今》發表了兩篇治軍策,但他沒有軍旅的履歷,又不曾在兵部任職,怕是很難為之!”
“我知道,但不試過又怎么知道不可為呢!”林晧然喝了一口茶水,卻是態度堅定地道。
自從張璁接圣旨入閣,大明一直以來的廷推制度逐漸名存實亡。到了嚴嵩當政之時,所有大臣的任命不再進行廷推,都是通過一道圣旨進行任命。
像昔日吏部尚書吳鵬被彈劾罷官,嚴嵩當即哀求皇上任命小舅子歐陽必進接任,只是僅僅沒過多久,嘉靖還是下達圣旨改由青詞寫得好的郭樸出任吏部尚書。
由此可見,內閣閣臣和六部尚書的任命之權不再是朝廷重臣的廷推,而是改由皇上的圣旨任命。
所謂上行下效,嚴嵩當政之時,一些重要地方督撫的任命同樣不再經由廷推,而是由嚴嵩列出人選并請示皇上的意見,故而首輔和皇上共享了任命權。
徐階上臺之后,一改嚴嵩“獨相”的執政姿態,則是擺出了一副“賢相”的面貌。
雖然他不會向皇上提議入閣或六部尚書舉行廷推,但巡撫這個不被皇上重視的級別任命權,他還是愿意拿出來跟大家進行延推。
按往朝慣例,巡撫由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三品以上的官員共同延推。
六部衙門三品以上的官員共計十八名;通政司和大理寺的掌印官一名;都院持三品頭銜的右御史不少,不過通常只有左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坐守本部,故而共計兩名。
如果能贏得這些重臣中大部分人的支持,加上皇上那里沒有異議的話,那么該名官員則是能夠勝利地出任地方巡撫。
張偉現在是正五品的通政司右參議,已然有資格掛正四品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出任地方巡撫,故而有資格爭奪寧夏巡撫一職。
雖然張偉的資歷比較淺,但卻有著年紀的優勢,一位四十多歲的巡撫并不會扎眼。
晧然始終覺得官員更要講究才能,如果真熬上十幾年再出任巡撫,早已經是深諳和光同塵的官場之道了,遠不如初入官場時的銳氣。
正是如此,他更愿意早些將張偉推到巡撫的任上,而不是一直在京城這里熬那些虛無飄渺的資歷。
“東翁,那老夫先行告辭了!”孫吉祥看著林晧然要接見張偉,且事情商談得差不多了,便是站起來主動告辭離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