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亦不難想象,順天府的提編銀都高于正稅,地方上的百姓會過得多苦,亦無怪乎有著“嘉靖,家家皆凈也”的臆意傳出來。
只是敢于將這話傳給皇上的,當今被譽為“甘草閣老”的首輔徐階沒有這個膽量,哪怕林青天亦不會這么做,唯有這個海門神做了。
在這一刻,大家已然是重新認識了這位門神海瑞,看到海瑞那個敢于言事的一面,一個敢于冒死將天捅破的官員。
這簡直是指著皇上的鼻子在罵,亦是將滿朝的大臣都罵了進去,令到很多憤青更是深深地折服于這位剛直的戶部主事。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治安疏》被抄錄了幾萬份,在士子和官員間傳閱著,而《治安疏》已然是一編曠世奇文般令人追捧。
“為臣者,當是如此了!”
“誰不知曉,但這世間又是誰敢于如此呢?”
“在淳安能夠一清如洗,在京城能為民直諫于君,海瑞當真無愧于海青天之名!”
……
這一次,卻不再局限于京城百姓,很多士子和官員亦是開始折服于海瑞,亦是開始重新定義諫臣,更是給海瑞冠予了“海青天”的名頭。
只是他們所膜拜的對象已然是被關在刑部大牢,按著當今圣上的性子,海瑞此次可謂是要被推上斷頭臺了。
年輕,往往會更具熱血。
國子監的一幫學生仰慕于海瑞的官員操守,則是自發地到了刑部衙門前,通過著他們的方式,默默地為著海瑞進行助威。
翰林院編修王弘海并沒有避諱于海瑞,毅然每日來到刑部大牢中探望,親自給這位同鄉送上熟食。
海瑞的老母和妻子都遠在海南,而他上疏前便將老母和妻子托付給王弘海照顧,亦是深知自己是戴罪之人,反倒是勸王弘海不要再送食。
由于有著“罪證”在手,刑部尚書黃光升再次提審了海瑞。
鑒于海瑞得到了很多士子的擁護,他并沒有公開審訊海瑞,而是在私堂中直接問審。在得到了嚴訥的口風后,他亦是知曉該如何判決海瑞了。
畢竟是事涉皇上的事情,亦是沒有那么多的簽字畫押,只需要確認《治安疏》是不是出自海瑞之手和是否受他人指使即可。
在審訊結束后,黃光升上報了審判結果:“為臣者誹謗君王,要按照兒子罵父親處理,比照不孝的罪名,海瑞應當判處絞刑。”
不孝,這是什么罪暫且不論,但“絞刑”已然是刑部給出的判處結果。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將是海瑞的死法,會被生生地勒死,但勝在會有一個全尸。
這一份判決結果到了內閣,內閣首輔徐階并沒有提出異議,很快便是轉呈給嘉靖。
嘉靖只需要在刑部判決文書上面蓋一個印,那么這世間便再無海瑞此人了。只是嘉靖在看到這份刑部判決文書之時,卻是沒有在上面蓋印,似乎是有著其他的考量。
次日,京城仍然是一個陰天。
正在處理戶部事務的林晧然突然被宮里傳召,要求他即刻進宮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