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拱爭得吏部尚書的位置,由郭、高兩人組成的北黨實力必定會大增,將會僅次于徐黨。只是對他而言,這事是福非禍,坐山觀虎斗不失為一個有利的朝局。
在事情敲定后,兩人顯得愉快地聊了幾句,期間林晧然亦是趁機向郭樸了解晉商的情況,而后便主動告辭離開。
林晧然并沒有返回自己的值房,而是選擇離開西苑,抬頭望了一眼陰鷙的天空。
籌謀了這么長時間,是時候對晉商進行一場大清算了。只是血流晉商,這并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端。
晉商充其量不過是一幫謀求私利的商人罷了,真正威脅大明王朝和百姓的勢力始終都是蒙古最大勢力的俺答汗。
現在切斷晉商向俺答的物資的供應鏈,雖然能夠削弱俺答的實力,甚至令到整個蒙古陷入動蕩之中。只是事情亦有副作用,那就是俺答必然會大舉進犯大明,對通貢互市的愿望會更加的強烈。
正是如此,他雖然邁出解決俺答至關重要的一步,但亦要做好應對俺答反撲的工作。
東邊的天空卷起一團墨云,似乎隨時會降下一場秋雨般。
“什么?楊博被勒令閑住了?”
“呵呵……看來咱們大明的吏部尚書又得換人了!”
“這事又能怪誰,堂堂的吏部尚書竟然跟白蓮教徒接風洗塵,不斬頭都算是輕的了!”
……
隨著楊博被勒令閑住的消息傳出,京城的酒樓和茶肆紛紛談論著這個事情,只是對于楊博的遭遇并沒有多少同情,卻是都認為楊博是咎由自取。
不僅是京城的百姓和士子,很多官員亦是不再看好楊博,心知這位吏部尚書恐怕很難再翻身了。
楊博的依仗是背后有晉商的支持,加上跟徐階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只是形勢卻是變了,晉商現在是自顧不暇,而徐階則是選擇了觀望。
如果楊博還是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以他一貫穩健的軍事作風,倒還不至于會輕易倒下。只是他所處的是吏部尚書,這個位置可不會容許他犯下一丁點錯誤。
最為重要的是,楊博被皇上勒令閑坐在家,無疑證實楊博已經失了圣心,那幫科道言官又怎么可能放棄此等良機?
正是如此,楊博倒臺已經成了一個公認的事實,都知道這個被楊博坐了近半年的吏部尚書寶座已然是要換人了。
只是對于誰會出任吏部尚書,京城顯得眾說紛紜。
每當到這個時候,京城都會流言滿天飛,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以被老婆戴綠帽子起誓,聲稱皇上要讓林晧然兼任吏部尚書。